第623章 出师不利(2 / 2)
曾国藩长于战略,看问题深远,擅长把控全局,但短于战术,在战场上反应慢、见事迟、遇事犹豫。因此,每当曾国藩亲临战场,亲自指挥战斗,湘军往往败绩。
曾国藩对此也心知肚明,轻易不干预前线指挥,给予前线大将以充分的自主权。这次西撤关涉甚大,曾国藩虽然重视,却难免有些犹犹豫豫。
赵烈文见状,断然说道:“大帅军令既下,不可再出尔反尔,否则,必有损大帅威信。况且,粤匪大军压境,我军必须尽快西撤,方能避免吉字营、楚军的覆辙。”
曾国藩点点头,犹豫再3,说道:“大军不得不撤,理应按计划正常后撤。但王锦堂的湖北绿营不能撤,周围的湘军不能撤,以安军心。”
他和赵烈文就着烛光,看了下地图,察看湖北绿营的驻地。湖北绿营属于杂牌军,被曾国藩摆到黄州府黄梅县1带,靠近安徽边界,处于对抗革命军的前沿。
湖北绿营周围,有两部兵马,都非曾国藩嫡系。1部为多隆阿,麾下有1万3千人,另1部为都兴阿,麾下有4千满洲马队。
都兴阿和多隆阿1样,都属于达斡尔族,隶属于满洲正白旗。但都兴阿是贵族出身,祖父阿那保做过“领侍卫内大臣”,父亲博多欢做过蒙古正黄旗都统。
这位都兴阿也不简单,作战英勇,颇有8旗猛将的遗风。为此,咸丰曾令他担任江北大营统帅。只不过,都兴阿有勇无谋,不是统帅之才,因战败而被革职,发往曾国藩麾下效力。他手上有4千马队,很得曾国藩的重视。
赵烈文有些忧虑,说道:“按计划,多隆阿担任后军统帅,都兴阿担任副帅,负责垫后,本就有阻击粤匪之责。这1万6千人,应当撤到黄梅县,在黄梅阻击粤匪。
“如今,若让他们原地不动,只能在原地筑垒,迎击粤匪。军令反复,此2人又是满人,彼此不和,恐怕他们不能心安呀。”
多隆阿和都兴阿同族,1个是寒族,1个是贵族。但多隆阿后来居上,官在都兴阿之上,又受命节制都兴阿,令都兴阿颇感不悦。
这是满人之间的恩怨,曾国藩不便排解。若放在平时,这也无关宏旨。可现在是战时,湘军还要指望他们卖命,赵烈文颇感忧虑。
曾国藩却管不了那么多了,说道:“战事紧急,也只能做此安排了。倒是,王锦堂死后,由谁继领其军比较合适?”
赵烈文不假思索,说道:“杨厚庵如何?”
杨厚庵即为杨载福,原是湘军水师大将。因湘军水师被革命军全歼,杨载福手下无兵,颇为闲废。他的正式官职是湖北提督,接管王国才留下的湖北绿营也算合适。
但曾国藩想得更远。杨载福本就是王国才的上级,本就能节制王国才留下的兵马。而且,王国才死难,部队也要留下不动,以安军心。
可以想象的是,1旦革命军发起进攻,王国才、多隆阿、都兴阿3部将首当其冲。这是个送死的差使,杨载福是曾国藩亲信大将,可不能轻易赴死。
曾国藩盘算良久,说道:“让孔广顺接管王锦堂的部队。孔广顺之前就是湖北提督,被革了职,正好让他戴罪立功。”
曾国藩、胡林翼受命节制6省军务后,开始大4排除异己,在6省官场大清洗,把督抚提镇能换尽换,换上湘军嫡系。
孔广顺原本是湖北提督,与湘军素无关联。曾国藩借机参倒了他,保举杨载福继任湖北提督。
让孔广顺继领王国才的兵马,也算名正言顺。可在赵烈文看来,多少有些不合适。官场最是势利,孔广顺被革掉了提督之职,正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
曾国藩让他继领王国才的兵马,不说有没有羞辱之意,至少有落井下石之嫌。大敌当前,东线又地当革命军进攻第1线,曾国藩所用3人皆非湘军嫡系,肯不肯卖命都不好说,令赵烈文颇感不安。
可清军人事复杂,派系甚多。换了赵烈文做统帅,也找不到更好的安排。总不能,让鲍超垫后,让多隆阿当先锋吧。
他只好安慰自己,尽人事,知天命。是死是活,是胜是败,就看天意如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