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遭遇战(1 / 2)
进入湖南的革命军共分水路两部。水路由李秀成率领,共有一千五百名近卫师官兵,昼夜兼行,士卒安坐船上,极为便利。陆路有陈玉成率领,共有一千五百人,全都是广西守备师的骑兵,行动便捷。
王錱虽然人多,却全都是陆军,骑兵不到一千,行军缓慢。不得已,王錱下令昼夜兼程,每晚可休息六个小时,其余时间全用来赶路。
得亏是王錱治军严而有恩,士卒用命,才能长途跋涉。若是换了八旗和绿营,或者是一般的团练武装,非要哗变不可。
在永州府祁阳县,王錱的湘军前队,追上了革命军后队。从祁阳县直至衡阳府城,湘江多夹山而行,曲折湍急。官府已在祁阳县的湘江上钉设木桩,挡住了李秀成的木船。
李秀成与陈玉成正在设法清除木桩,后面追兵赶到,来人正是王錱、王开化兄弟。
王錱打仗,往往身先士卒,士卒也乐于效命。眼见革命军正在手忙脚乱的排除木桩,王錱当仁不让,率领八百骑兵发起冲击。
自行军以来,李秀成与陈玉成一直是水陆并行,互相策应。李秀成留了两个骑兵连在警戒,眼见敌人偷袭,立即下令陈玉成出击。
陈玉成率领两个骑兵连,不惧湘军人多,立马迎了上去。
一个是少年英雄,一个是湘军宿将,一个人多势众,一个装备精良。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王錱的湘军训练甚严,亦能在马背上开枪。但湘军装备较为落后,火器以鸟枪为主,只有少量的洋枪。
革命军已经装备上了1852式步枪,射速、威力、射程都远远超过湘军。他们虽然人少,却在火力上压制住了湘军。
王錱自恃人多,不顾一切向前猛冲。好不容易逼近了革命军,陈玉成又使出了另一个大杀器-1852式转轮手枪,又称左轮手枪。
左轮手枪最早于1718年问世,有着多个枪管,使用燧石引发弹药,非常笨重,并未普及开来。
1835年,美国人柯尔特将左轮手枪的枪管与枪膛分离,只保留一个枪管,使用机械传动和发射,使左轮手枪的射速大大提高。
在美国西部拓荒运动、美墨战争中,美国人使用左轮手枪对付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这种左轮手枪结构简单,但射程、精度有限,适合近战。革命军为营以上军官配备了左轮手枪,因骑兵经常执行突击任务,亦择其精锐配备左轮手枪。
在左轮手枪的打击下,突出在前的湘军骑兵接连倒下。湘军伤亡惨重,官兵胆寒,大都逡巡不前,只有几十骑最英勇的骑手穿过枪林弹雨,与革命军短兵相接,却已是强弩之末。
陈玉成是个军事天才,在指挥、练兵、战阵等各个方面无师自通。论白刃战,广西守备师骑兵亦是好手。他们子弹打光,干脆抽出腰刀,与湘军骑兵比试马上功夫。
正在拆除木桩的革命军,经过骑兵连争取时间,也腾出手来反击。王錱见势不对,只得下令撤退。陈玉成不依不饶,率军追击。
王錱则亲自断后,且战且退。直到湘军后队过来接应,使用劈山炮阻击革命军,陈玉成才停止追击,收队返回。
一场遭遇战,来得快,结束得也快。
王錱觉得陈玉成尚未成年,却已俨如大将,不禁大为感叹,觉得己不如人。
陈玉成见王錱带头冲锋,却毫发无损,所部纪律严明,即便是撤退亦阵法不乱,大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革命军这边,李秀成审问过俘虏,得知王錱集合大队兵马,来势汹汹。而湘江上的木桩一时难以清除,再往下游,说不定还会有木桩拦江。
于是,他下令乘夜弃船上岸,与陈玉成合兵一处,走官道进军衡阳。
从祁阳县往北,溯祁水至永隆镇,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官道。这条官通邮驿,迤逦于山谷间,经大营镇、祁东、排山,可直抵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