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快就一定好吗?(1 / 2)
“这很难,我不建议这么做。”
说话的是邓东明。
“我认为应该采用上次的策略,在伏尔加汽车的原有基础上进行适配性改造,这样可以更快的完成任务。”
曹卫东摇了摇头。
“汽车本身是一个高强度的复杂系统,是多系统共同作用下运行的机械产物,通过适配化改造来生产所谓的国产车,在我看来只是抖机灵的行为。”
“你难道忘了老红星样车的失败教训了吗?”
“换个壳子,其余的零部件还是通过适配性改造,我们最终生产出来的还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壳子。”
“就算侥幸生产出成车,列装后也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到时候怕是我们自己的工程师都不会维修。”
“现在我们手上有伏尔加车的全套图纸,我认为应该从发动机着手,吃透它的制造技术,掌握设计原理,并基于此推陈出新,进行自己的国产发动机研制。”
邓东明沉默了。
他承认曹卫东说的话有道理,但还是反驳道:“组织给我们的时间太短了,我们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技术的突破。”
曹卫东似笑非笑的反问道:“你说是组织给你们的时间太短,还是自己给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呢?”
“当然是组织安排的时间……”
邓东明想都没有想,一句话脱口而出,可紧接着他突然怔住了。
是啊,组织好像没有指定样车交付日期,可为什么他会有时间越快越好的惯性思想呢?
不单单是他,原本听他们辩论的敖三远,脸上笑容也僵住了。
他也意识到同样的问题。
似乎
是自己太着急了?
曹卫东笑道:“和匆忙做出样品相比,我们更应该打磨技术。”
其实,在经历过激进年代洗礼后,京鸿汽修厂,乃至绝大多数国有工厂,普遍都有“速度至上”“快速试制”的错误思想。
这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新华夏百废俱兴,且敌对势力一直对我们虎视眈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但在某些领域,确实是欲速则不达的。
汽车制造业就是这样。
在曹卫东看来,想要制造出合格的国产轿车,必须打破原有的思想顽疾,彻底整顿产品质量,重视基础工作,完善工艺纪律,保证无故障交付活动。
敖三远叹了口气。
“想不到我活了一把年纪了,还不如一个小年轻看的通透,真是后生可畏啊。”
“你想怎么干,有没有具体的方案?”
“有。”
曹卫东说道:“首先我们要组织一支研发者小组,集中优势力量,发挥工程师的作用,集中精力突破了发动机制造技术的关键。”
“其次,其余人要对汽修厂内的设计资料、工艺程规进行校核,对机床设备、零部件进行检修。”
“最后,我们应该与参与样车试制的兄弟单位们沟通,邀请他们共同参加发动机研发。”
这时候还没有专利保护意识,只要该技术对新华夏发展有好处,其他工厂就可以无偿使用。
既然这样,曹卫东索性放开人员限制,尽可能的聚集优质人才,加快研发进度。
敖三远拍板。
“好,你等着,我去跟厂长商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