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鬼市,粮食换古董(1 / 2)
提到鬼市,历史最悠久,且最负有神秘色彩的,就要数四九城的鬼市了。
甚至在四九城中,一向有四城八鬼市之说。
除了西城老皇城根下最大的小市外。
还有德胜门的北小市。
宣武门的西小市。
崇文门的东小市。
东直门的东小市。
以及天桥、高粱桥、朝阳门外的小市。
这些小市统称鬼市。
而它们之所以被冠上鬼市之名。
一是因为售卖的货物杂乱无序。
不但有来路不明的东西。
更有蒙人的假货。
过期的洋货。
而这这就需要购买者自行斟酌判断了。
二是因为鬼市通常在凌晨天黑前开市。
天刚擦亮。
就像晨风吹雾一般消散无形。
所以人们才把这种小市称为“鬼市”。
其实关于鬼市。
还有许多有趣的习惯。
比方说到鬼市不能说“去”。
也不能说“上”。
更不能说“逛”。
而是要用“趟”这个字眼。
寓意是“水深水浅,水急水缓,自己趟着试试”。
再比如说到了鬼市。
如果碰到自己喜欢的物件,是绝不能打听物件来源的。
当然,就算有人多嘴问了,摊主也是不会回答的。
另外摊主也从来不吆喝,不招呼,不拉买卖。
全凭趟的人自己看,自己挑。
更有些摊主。
用薄纱裹面。
就是不想让人看到自己的长相。
曹卫东实在没想到,省城里面居然也藏着一个鬼市。
而且这条鬼市的规模还不算小。
“有意思,究竟是什么宝物,能让我生出感应?”
他随身空间中的这座聚宝楼口味可是刁钻的很。
除了重宝、奇珍外,寻常的宝物可是从来看不上眼的。
曹卫东不由期待了起来。
他循着感应,一路前行。
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地。
这是一个靠近街尾的摊铺。
摊主是位用薄纱罩面的矮瘦男人。
此时正蹲在地上。
一口接一口的抽着旱烟。
在摊主前面有一张脏兮兮的破布,上面摆着不少老物件。
曹卫东特意绕了一圈,最后才装作不经意的走了过去,蹲在地上问道。
“老板,东西怎么卖的?”
摊主上下打量着曹卫东,澹澹的说道。
“一物一价,选定了再谈。”
曹卫东仔细观察了起来。
摊位上售卖的物件以金属材质的古物为主。
类似鼎、剑、戈这些青铜器。
古色古香。
看起来充满了古韵。
在摊位边上。
还有少量脏兮兮的玉石和几个木质把件。
经过曹卫东的仔细辨认,让自己心生感应的就是摊位上一枚不起眼的玉石。
这枚玉石乌蒙蒙的,通体泛白,没有光泽,看上去其貌不扬。
若不是这东西出现在鬼市的摊位上,说不定会被人当做石头随手扔掉。
另外让曹卫东感到惊喜的是。
这个摊位上除了这枚玉石外,还是有不少好东西的。
虽然谈不上价值连城。
但放到以后也能值不少钱。
曹卫东暗暗感叹。
这个年代就是好啊。
要不都说盛世黄金,乱世古玩呢。
要是再往后过上十几年,这些东西是绝对买不到的。
他有心将这些东西全部收下。
思忖了片刻,曹卫东有了想法。
他顺手将一枚青铜小鼎拿了起来,随口说道。
“老板,这东西看着挺有意思,多少钱,要是的话我就要了?”
摊主挑了挑眉,眉宇间露出一抹肥羊上门的笑容。
在鬼市上做买卖也是有讲究的。
比如说去买货叫做“抓货”或者叫“上货”。
这货又分大件货,秀气货,成货,零货,洋货,“俏”货等等。
买卖双方要价还价的行话是。
“么、按、搜、臊、歪、料、俏、笨、脚、勺”。
用这十个字音分别表示一至十。
当然这些都只是最基本的。
除此之外,还有“搅黄了”,“打眼了”,“捡漏了”等一套完整的行业暗语。
曹卫东大咧咧的问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头次来鬼市的雏儿。
在摊主眼中。
曹卫东简直就差把“我是肥羊”这四个字刻在脸上了。
摊主毫不客气的伸出了三根手指。
曹卫东似是有些犹豫。
“这么一个破玩意竟然卖三块钱?有点贵了,能不能再便宜点?”
摊主脸色涨红,气的险些喷血。
他恶狠狠的说道。
“你手中拿着的可是来自西周时期的古铜鼎,传说是当年西周的皇帝用来祭天的宝物,这可是我们家家传的宝贝,平时根本不会拿出来。”
“也就是你走运,今天刚拿出来,就被你看见了。”
曹卫东心中偷笑。
这个摊主实在是太能扯了。
什么西周古铜鼎。
先不说西周到现在经历了多少年了。
器物传到现在会是什么模样。
就算这东西真是来自西周时期的古物,摊主能舍得拿出来来卖?
简直是天方夜谭。
要知道西周时期的东西,随便一件,都是名副其实的国宝,价值连城。
比如西周早期的利簋、太保鼎,还有西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等等。
前世。
这些都是国家永久禁止出口展览的重宝。
曹卫东心里思忖着,还没有说话呢,旁边走过来一个叼着香烟,看起来流里流气的青年。
他“恰巧”发现了曹卫东手中拿着的青铜小鼎。
立刻凑了过来。
“老板,这东西好成色啊,是什么来路?”
摊主连忙压低了声音,配合的解释起来。
“这是西周的铜鼎,是我家里的传家宝,要不是我母亲得了重病,绝对不会拿出来的。”
“西周的?”
青年有些焦急的对曹卫东说道。
“同志,这东西能否让我过过手?”
曹卫东愣了一下,将铜鼎让了过去。
青年将叼在嘴里还未点燃的香烟夹在耳上,双手接过铜鼎,翻来覆去的查看,不住的感叹。
“好东西,这可真是一件好东西,如果我没有看错,这是西周时期的银青铜簠吧?”
簠(音斧。
这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方形器皿。
属食器。
体形略长,上下八鸟足,铸有四方纹,错银走纹线间隙。
在两端簠壁错银字不知义的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