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整军经武(1 / 1)
在接待赵使的第二天,相府得到河东转来的王龁军报:王龁所部已经完全占领武安,只有若干大城还未攻占;邯郸若无大军集结,秦军无忧。在与太子、秦王商议后,张禄让芒未拟了一份教令:“邯郸必战。龁除保武安外,当以偏师远袭邯郸,勿令赵人稍息也;并熟筹掠其野。”同时,教令河东,随时准备接应邯郸之军;任命皮绾署上党守,任命郑安平署河东丞。
五大夫司马靳和客卿蒙骜受命巡查南郡和南阳郡的防御,经过数个月,已经大体整理完成,于二月初回到咸阳复旦复命。张禄认为司马靳与白起有两代人的关系,嘱他去探望白起,如果可能,劝白起复出带兵攻略邯郸。司马靳去了一趟,回来说,白起旧头疾复发,稍用心思即头痛难忍;又悲于其子之丧,恐难带兵。张禄问道:“大夫其往邯郸乎?”
司马靳道:“臣初归,实不知邯郸之状。左庶长数攻邯郸,非臣所能及也。”张禄只得作罢。
数日后,根据司马靳和蒙骜的推荐,叶摎署南阳尉,原南阳尉调任河东尉。司马靳出使邯郸,将咸阳的意图传达王龁,并与王龁议定今后的作战计划。再遣使前往陶郡,通知他们准备接应邯郸作战。
陶守泾阳君来陶郡不过两三年,明显衰老了许多。当初的“四贵”已去其三,只有自己硕果仅存。经过这两三年的治理,陶郡的耕地增加了不少,但仍然经商气氛浓郁,纯粹的农户几乎只有从关中带来的那些刑徒。刑徒与本地人虽然相处还算融洽,但文化差异极大。商人崇尚自由,逐利千里是他们的常态;而农民则要精耕细作,田间管理决定着一年的收成,几乎很难离土离乡。虽然有这些差异,但不妨碍两边通好,婚娶聘嫁,也常常在他们之间进行。
而最令泾阳君头疼的,是军事训练。根据秦法,秦人要按乡里进行编组,平时相互监督,战时拉出来就是一支军队。但这只对农户有效,商人平时多不在家,就算在家也很难比邻而居,各家产业、资本差异之大,令人咋舌。到现在为止,陶郡的编户还只能及于农户,商家名义上有编户,但有名无实,平时不可能训练,战时更加拉不出军队来。
最为难办的是,商户经营规模不一。小商户自然是小家小户,与农户相当;而大商户,僮仆就成百上千,家人、掌柜、铺主,更是不知凡几,甚至还有自己的护卫。这种情形下,数有多少户根本没有意义。
甚至连内部都有分歧,陶尉张唐认为,应该以扶持农户为主,逐步侵蚀商人的势力;而陶丞蔡捐认为,应该依靠商业利益,佣精壮当兵。两人争执不下,泾阳君便让张唐去负责农户,蔡捐去负责商户,各按各的法则行事,互不相扰。
咸阳的使臣来到陶郡,传达了咸阳的意见,但明确指出,这只是“备”,并不是要马上出兵,陶郡当前还是以发展生产为主。到时候需要征兵多少,向哪个方向用兵,听候命令。于是张唐在农户中加强了训练,而蔡捐则加大了佣兵的力度。
叶掾曾在胡阳的率领下,参与了阏与之战。因战功晋爵为公大夫。十年间,叶掾在南阳和南郡多个县任职,但没有再参与战斗,一直是公大夫爵。在被任命为代理南阳尉之前,在南郡的一个县里当县长。
南阳郡和南郡一样,都是故楚地,但与南郡相对封闭不同,南阳郡虽然也是盆地,却有道路通往韩、魏、楚诸国,是一个交通要道,防御任务十分繁重。而且和所有的交通要道一样,这里的巨贾富商极多,治理颇为不易。不过好在楚国治理此地时,也是把军事放在第一位的,在这里还营建了著名的方城防御体系。秦国占领了楚地后,由于两地文化差距极大,秦王并未在楚地强推秦法,在更大程度上保留了楚地的风俗。楚国在南阳的军事体系也就这么保留下来。
楚国的军事体系是建立在豪门大族基础上的体系,农户是贵族的封户,由贵族在自己的封地上领兵。国家有事,各家自带家兵出征。而各贵族的封地一般也以自然区划为界,以县为限。秦国占领这里后,楚国贵族自然被清除,各县的居民自然成为秦国地编户。但出于习惯势力,乡民自然以县域为界,对本县的忠诚远高于对郡和国家的忠诚。要想把各县的民军分散编伍,几乎不可能。
叶掾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种军事格局:名义上是编户齐民,但事实上各县相对独立,必须以一个独立单位来使用。
不独如此,秦的南阳郡不限于楚南阳,还包括了韩、魏等国在南阳及其周边的各县,这些县风俗各异,衣食文化不同,治理那些地方又需要另一套不同的策略。在南阳郡设立之初,穰侯就带着一帮大臣,为南阳的治理绞尽脑汁,初步建立了一套不同于关中的法律。叶掾在南阳、南郡多个县任职,这为他处理这些棘手的事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司马靳和蒙骜巡视南郡和南阳郡,目的是打消楚国对两郡的觊觎之心。与赵的作战有长期化的趋势,难免会有人生出异心来,来打南阳和南郡的主意,其中最有可能的就是楚国。
楚国经过十年休养生息,人口几乎完全恢复,整军经武已经完全不是秘密。如果楚国用兵,首要的方向自然就是恢复其故地。从楚国进攻南郡,主要以水路为主,是南郡的事。而进攻南阳,方城是必经之路,所以南阳郡的防御重心就是故楚国的方城!
方城并不只有一座城,而是依山而建的一座类似长城的防御体系。方城范围内,有两个大县,方城的防御任务主要就由这两个县来承担。由于这里的人家几乎世世代代守卫方城,早就把这里的山山水水弄得一清二楚,也形成了成熟的防御方案。楚国衰落后,这里的防御松懈下来。秦国设立南阳郡,又重新启用了方城,再次向这两个县投入钱粮,更快就把这里的防御重新恢复。
叶掾走马上任,这里是他的第一站。他曾经担任过叶尉,而叶县正好在方城之外,他只能远观而无法身临其境。如今,故地重游,叶掾感慨万千。见原来的断垣残壁重新夯实,成为一条蜿蜒的巨龙,顿生豪情。眺望山下,叶县依稀在目。叶城在多个诸侯国间转手,既曾是方城的防御对象,又曾是方城防御圈的重要组成力量。现在,叶县归属于秦国,大大加强了方城的防御能力。
南阳也有许多刑徒,按照秦律,征兵都是从刑徒开始征发。但在楚地,这一条却执行困难。长平之战,曾经从南郡征发的二万刑徒,白起亲自整顿了半年,把自己的亲营全都投进去,直到交战开始前,才勉强可用。今年司马靳和蒙骜来巡查时,地方官员建议,沿用楚地的传统,用本土本乡的农民出征,几乎可以不用整顿,就能直接投入战斗。两人上报秦王和张禄后,被批准了。楚地的征兵也可以不执行秦国的习俗,只要足额按时到位即可。叶掾虽然在楚地任官,但却出自关中,他对征发刑徒的利益颇有感触。一个县可能没有多少刑徒,放在那里修路筑城也就可以了;但一个郡,特别是像南阳这样的大郡,有几十个县,数万刑徒,如果将如此庞大数量的刑徒放置不用,不让他们建功立业,消除罪孽,是一个严重的浪费。他虽然积极支持按楚地的习俗,以乡民为兵,但总也不能停止思考如何将楚地的习俗与使用刑徒相结合,把刑徒的力量也使用上。
与南郡的防御对象仅限于楚国不同,南阳面对三个诸侯国,要同时监控三方的动向。好在南阳商贸发达,商旅众多,从各地商人那里总能得到有效的信息,判断各国的动向。几乎每天都有来自洛阳、韩国、魏国和楚国的商人汇聚于此,进行货物交易,宛城或丹水河口尤其繁荣。
从山上下来,叶掾和随从、侍卫们随意在道边安坐休息。远远见一群商旅过去,见这边有兵,早早在三五里外停下。叶掾觉得有趣,便命一名军使过去,把领头的叫过来问话。
不多时,军使带来了三名穿着长衫的商人。时下已是暮春,天气温和,走远路的人们已经可以身着短褐上路了。这三人穿着长衫,显然于途不需要他们干什么力气活,是出主意、想办法的人。三人过来后,一眼便认出被卫兵们团团围坐的那人就是这里地位最高的,远远地伏拜于地,为首的一人道:“微庶等谨见大夫。不知大夫驾临,冒犯冲撞,大夫其罪之!”
叶掾见那人说的是比较标准的洛阳官话,知道是经常从事跨国贸易的商人,便说过去问道:“客商从何地来,将往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