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茅城大捷(1 / 2)
除南阳之外的河内地区从商王朝的王畿变成一个边境地有一个过程。周公旦平定了”三监“叛乱后,把整个河内都封给自己(也是周武王)的另一个弟弟康叔,称卫国,国都就在沫城。但卫国在这片富庶之地,沾染上奢靡之气,喜好上靡靡之音。随着戎人的东移、南下,终于在戎人的打击下,国破家亡,被迫不断向东迁移,现在只能猥居于濮阳,完全成为历史的观众。这片卫国的故地,后来逐渐被晋收复,三家分晋后,被三晋分占。
三家分晋是一本糊涂账。魏、赵、韩三国原本是晋国的权臣,长期接受晋侯的分封,自己在晋国的封地就是东一块、西一块,不成体系;到分家时也分不清,领地相互错杂的情况很多。这种情况在河内尤其明显。
三晋原本在山西,现在集体越过太行山进入黄河流域,要保持与山西故土的联系,都必须保有河内至少一条通道,这也导致了谁也不愿意在这里让步。由于这条通路不畅,魏国和韩国先后失去了他们在山西的故土安邑和平阳;只有赵国因为打通了中山国这条通路,还能利用韩国控制的上党,勉强维持着自己在山西的故土太原。
另一方面,太行山簏的河内,还是当时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受黄河泛溢的影响,现在华北平原的中心地区都是湖沼湿地,只有在它的边缘山地能维持稳定的陆地,适宜人类居住。而这片山地中最大的成片山地,就是太行山东簏,也就是河内地区。北自燕都蓟城南下,一直到黄河岸边,这条道路都是首选。
尉摎他们这次进攻的道路,大约就相当于当初武王伐纣时的道路:沿着太行山东簏一路北推,直到宁新中。
秦军的到达自然引起河内各城邑的注意,他们也曾一度采取了战备措施。但随后看到秦军只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行动,然后又将部队分散到各县就粮,各城自然也不能长期不进行商贸往来,就又逐渐放开城防。这次秦军再次集结,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然而出乎大家预料,秦军这次集结后,立即向周围的三晋城邑发动了猛烈进攻。而且,这一轮进攻甚至都不是为了就粮,而是真刀真枪地占领城池。
经过一夜行军,野王的南阳军包围雍城,怀的南郡军包围山阳。没有经过太激烈的战斗,两支军队顺利地占领城池,两城的精壮全部被杀,城池被焚毁。
两城被屠,震惊了整个河内。各城邑纷纷关闭城门,全部精壮上城,准备拼死守城。
尉摎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攻下城池并不是他这次行动的目的,吸引洛阳的联军北上才是目的。河内的动静越大,越能促使诸侯下决心放弃对函谷的进攻。——这才是咸阳对他的指示,而除了几名郡尉,他对谁也没有提起。
在等待河内各城备战的时间内,秦军也以雍城和山阳为中心,一边休整,一边占领周围的小城。对于那些小城,尉摎采取了先礼后兵的策略,凡是开城投降的,只征发粮食、人夫和物资,负隅顽抗的则坚持攻取并屠城。
几天后,周围的小城也攻占得差不多了,尉摎大军开始继续东进,准备攻占五六十里外的两座大城茅城与宁城。攻城的任务还是由南阳军和南郡军承担,关中军控制于两军之间,以为策应。
茅城和宁城都是有数百里历史的城邑,据说武王伐纣后,回师宁城,就在这里解散了部队,宣布休兵罢战,故宁城也称修武。在它北边的茅城也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大城。历史悠久通常意味着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不然大家早搬家了。秦军包围了两座城池后,也不急于进攻,而是到周围的乡邑里征集民夫和物资,准备攻城器械,似乎准备来一次长期围城。
安营后的第二天,围攻茅城的叶掾派军使向尉摎报告,北边二十里外的山谷里,似乎有大军在移动!
尉摎立即直到茅城下。茅城依一座小山而建,数条从太行山流出的小河在小山前交汇,从城边流过。叶掾在那座小山上设立了瞭望,沿小河向上游派出巡哨。两处观察的结果都是:山谷内飞扬着大量的尘土,显然是有大队人马在调动。
尉摎对此处地理不熟悉,他问叶掾:”此谷通何处?“
叶掾其实也不通此处的地理,他回答说:”邑里传说,此谷可通长平、上党!“
这下可把尉指吓了一跳。长平、上党在太行山里面,而这里的山口也的确是通往太行山里面,说是通向长平、上党那也是很有可能的。如果这里可通上党,那可是把上党的赵军给吸引过来了!也不知道上党离这里有多远,如果很近的话,来个十几二十万人也不在话下,那自己可就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