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帝国往事(下)(1 / 2)
小皇帝登基的第二年,云历73年,国事艰难的天云帝国,雪上加霜,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北方大旱,南方大涝。
面临巨大的灾难,帝国多年间遗留下的种种弊端开始显现。
长久以来吏治败坏,贪腐屡禁不绝,国库空虚,救济仓见底,各级地方官吏不是无能,就是腐败,再加上各方势力的利益冲突,各派之间的明争暗斗,致使救灾乏力,大量灾民无家可归,饿殍遍地。
北方还好一些,毕竟距离都城云京更近,官员们还有所收敛,还能勉强维持,没有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可南方就不行了,天高皇帝远的,各级官员不仅我行我素,无心救灾,还把朝堂拨付的不多的救济粮,侵吞的一干二净。
这种情形下,为了活命,为了吃饱饭,南方的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尤其是受灾最重的东南部地区。
为了应对农民起义,各郡地方军卫只好四处出击,忙于各地的镇压。
起初,对于东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满朝文武并没有特别重视,在他们眼里,那都是些乌合之众,成不了什么气候,只是提请太后下旨,严令地方军卫速速派兵镇压。
刚开始,大多数的起义被很快就被剿灭。
但是,粗暴的镇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吃不饱的百姓越来越多,农民起义层出不穷,这边刚刚剿灭一股,很快别处又冒出一波。
举事快,镇压快,再举事,再镇压。
就这样,如此循环之下,地方军卫疲于奔命,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兵员,越打越弱,可农民义军却越来越多,越战越强。
更可怕的是,有几股农民起义军,抓住地方军卫出击平叛,城市防守空虚的空档,攻占了某些重要城池,抢掠了众多豪门大户,获得了大量物资、武器的补充,逐步发展壮大。
同时,这些壮大的义军手握粮草、军械,很自然就吸引了其他小股义军前来投奔,人员越来越多,占领的地盘也越来越大,发展十分迅速。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拉锯,不仅没有扑灭农民起义的热潮,最后还形成了两股比较大的农民起义军。
一股占据了宣州郡全境,领头的号称南王;另一股占领了光武郡,义军头领号称武王,地方军卫已经相形见绌、无力镇压。
直到此时,朝堂才看到了重大危机,开始重视东南部的农民叛乱,经过廷议,勉力筹集粮草,派出银龙军团前去支援。
堂堂天云帝国,对付西南部的农民叛乱,已显得捉襟见肘。
而此时,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已经准备很长时间的草原辽国和罗斯皇朝,看到农民起义给天云帝国带来的巨大危机,在天云朝堂的注意力集中在平叛的时候,抓住机会,同时对天云帝国发起了攻击。
辽国、罗斯两国准备充分,进攻一开始便势如破竹。
天云帝国的边军猝不及防,再加上吏治败坏,军官养尊处优,士兵缺少训练,边事长期废弛,根本低挡不住两国大军的攻击,很快就失去了大片领土。
很短的时间内,辽国就占领了天云西北部的青州和黄州两郡,而罗斯皇朝在东南部,夺回了当初被圣祖抢走的四郡之地。
对于天云帝国来说,东南部失去四郡之地还真没什么,损失算不上有多大,还是可以忍受的,毕竟哪里以前大部分都是罗斯的领土。
而西北部失去了青州郡和黄州郡则不然,对天云的影响巨大。
青州和黄州两郡,和整个辽国一样,是一片茂盛的草原,数百年前,哪里也是辽国的地盘,当时的天云皇帝竭力派兵占领了这两郡,目的就是为天云帝国某取一处养马之地,同时,可以作为帝国重地锖州郡与辽国的缓冲屏障。
现在,失去了青州和黄州二郡,不仅仅失掉了帝国最大的养马之地,还使得天云最重要的锖州郡与辽国接壤,时时受到辽国的威胁。
幸好的是,危机间,帝国的主力野战军团,风吼军团奉旨驰援赶到锖州,及时抵挡住了草原辽国的进攻步伐,双方形成僵持局面,保住了帝国重镇锖州。
接下来,你来我往,天云帝国已经与辽国、罗斯持续交战有一年多的时间。
天云已经暂时无力夺回失去的地盘,尤其是面对辽国铁骑,与其对战的风吼军团只能借助地势与长城之力,再加上辽国大军不善于攻城,才能堪堪抵挡住辽国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