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盘王村(1 / 1)
盘姑娘家的竹筏有七八米长,宽只有一米多,竹筏的前端弯曲翘起,整体显得很修长。陈里看那捆扎在一起的竹子缝隙中有水渗出,害怕道:“这人上得多了,不会沉下水吧。”
盘小琴朗朗道:“放心吧,我们就这几个人,再加上五头猪都没问题。”
竹筏上有小马扎可供落座,看我们都坐稳后,盘爷爷操起一根长长的竹竿,轻点岸边石板,喝道:“走叻---”
离开古镇后,当溪的水面转而开阔、水流也很慢,我们的竹筏走得很平稳,不时可以看见有其他山民的竹筏经过,好像都是奔着赶集去的,有认识盘爷爷跟他打招呼的,似乎在惊讶他怎么那么早就收摊回家了。盘姑娘的心情也很好,她坐在前面,大声的用畲族土话唱起歌来,声音婉转清亮,虽然我们一句都听不懂,但都拍起手来为她叫好。
行不多久,竹筏转入了另外一条崇溪,两岸边的山头渐渐多了起来,赶路的筏子少了,水面上有人赶着七八只鱼鹰在捕鱼。我们看那黑羽红睛的水鸟在水中浮浮沉沉,不时跃上赶鹰人的筏子吐出一条鱼来,看得我们啧啧称奇,好不兴奋。盘小琴撇了撇嘴,不以为然道:“我家的狗都能抓蛇,这鸟抓鱼有什么稀奇的。”
竹筏子忽然一震,好像碰到了水底的乱石,盘爷爷高声提醒大家坐稳了,原来前头就要经过武夷山中著名的九曲十八湾,河面收窄、水流明显湍急起来。两岸的山头崖壁也愈加陡峭,这武夷山里大多是百十来米高度的小山头连绵起伏,呈现出各种的形状,盘姑娘如导游般指着一一给我们讲解,什么观音岩、玉女峰、投龙洞,多半都是借着天然形状取的名。
我看这些山头上植被丰富,跟北方的黄石悬崖不同,从山脚到山头顶端,到处有大量的灌木树丛覆盖,那些半山腰处,好像有人工开垦过的痕迹,就指着那里问盘姑娘道:“那山看着爬上去不容易啊,他们在那里种什么?”
盘姑娘答道:“种茶呀,武夷山这里出岩茶,这茶树只能生长于高高的岩石缝隙之中,所以村民们才冒着危险爬到山上去种茶。”
原来相传明朝年间,有一个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武夷山时因病困倒,幸亏遇见山里的和尚采摘了岩石上的野茶,给他煎服后才病愈。他继续上京参考后,居然中了状元,被封作高官,衣锦还乡时再次路过这里,为了感谢和尚救命之恩,就将身上的官服红袍脱下,盖在野茶树上,从此武夷山所出岩茶“大红袍”名闻天下。
我和陈里从来也没喝过什么岩茶,只看那些生长在陡峭的山坡上、低矮的植株,估计茶叶产量也不会多,茶农们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每天爬上爬下料理,着实辛苦。
盘小琴叹息一声道:“我们这里山多、平地少,家里人多一些的,种地出的粮都不够吃,只能去种茶、采药、挖山货来换钱,我的阿爸当年去山上采药不小心摔死了-----”原来她的父亲也是药农,却不幸早早身故了。
我看向她,见她说话时眼中泪花闪动,心下不免有些恻然,有心想要帮衬她,便说道:“我们想要收沉香,会在这里多呆几天,你可以给我们做导游,领我们到处走走,会付给你辛苦费。”
盘小琴抹了抹眼,朗声笑道:“你们远道而来,到我们村里就是贵客,哪个好意思要收你们的钱叻。”
谈笑间,竹筏已经驶出了弯弯曲曲的九曲十八湾段,又进入了另一条分岔的小溪,远远看见一块长得有点像猪头的山峰,盘姑娘指着那里道:“那就是猪头岩,我们村就在那边山下。”
盘爷爷将竹筏靠向岸边,领着我们上山进村。他们的村落名叫“盘王村”,据说老祖宗盘瓠最早就是来到这里山脚下安的家,所以这里还有“盘氏”的祖庙,每年三月三盘王冥诞节的时候,四周姓盘的山民都会聚集到这里给祖宗敬香。
同样是古村落,这个村子比下梅古镇还要陈旧破败,很多房子都是挨着山坡地势建的吊脚竹楼,通常一楼养着猪或者鸡鸭,二楼才是人睡觉的地方。或者就是土墙砌起的房子,屋顶上铺着竹片和茅草,连个完整的瓦片都没有。
陈里四处张望,感叹道:“乖乖,这地方简直就是解放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