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心人
会员书架
首页 > 武侠仙侠 > 首先,我绝不可能是人渣 > 佛——又臭又长,建议别看

佛——又臭又长,建议别看(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从天龙人开始的大航海 装甲英雄725 女尊世界的圣者 八零后公公 契灵世纪 华娱:让你接地气,没让你这样啊 混沌剑神 爱如星辰大海 魔卡时代:能印卡的我为所欲为 武道长生从求神拜佛开始

一、天道。转生在天界者称为“天人”,生活美满,寿数也长,无忧无虑,终生充满幸福欢乐。可是,当他们气数将尽,最终衰竭坠落之时,也是很痛苦的。

二、人道。人,即常人,有形体,有智慧,但一生都处于生老病死的苦海中。

三、阿修罗道。与天道的天人有相仿的寿数和地位,然而地位稍次于天道。阿修罗们不服气天道,往往与天人争斗不止,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四、畜生道,指猪牛羊等家畜及野兽之类的低等动物。投生于此道者,智力低下,生命短暂,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受人奴役,任人宰割买卖。

五、饿鬼道。道中饿鬼肚大颈细,口中喷火,终身受饥渴折磨。他们常看见清泉,赶至泉边时,水又变为火。传说太过吝啬、贪婪成性的人死后会堕入此道。

六、地狱道。地狱里有上刀山、下火海、割舌、挖眼等酷刑,分不同罪孽,受不同的惩罚。传说前世作恶多端的人会被打入地狱。

上述六道中,天、人、阿修罗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则为“三恶道”。佛教认为,众生的善恶行为都会得到报应,修善的随福业而上升,作恶的随恶业而堕落,生生死死,在六道中轮回流转。只有修持佛法,才能跳出六道轮回。

戒律——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

一个佛教徒首先要皈依佛、法、僧三宝,然后是持戒修行。佛教的戒律,按不同标准可分为大乘戒律、小乘戒律;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居土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五戒,又称在家戒,是佛教的根本戒律,所有佛教徒都要受持,具体如下。

一、不杀生。不杀害人、鸟、鱼、虫等一切生物,甚至连起杀意都不行。不过,对在家的信徒而言,不亲自杀生,只买已经被屠宰的牲畜,就不算破戒。

二、不与取。不与而自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物,都叫做盗。所谓“不偷盗”,是不仅自己不去偷人家的东西,也不能教唆别人去偷盗,否则也是犯戒。

三、不邪淫。佛门弟子,出家的完全戒淫,在家的只是戒邪淫。“邪淫”指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的男女关系,或在不当的时间、场合发生性行为。

四、不妄语。不能随便乱说、乱写,虚伪夸张、借辞掩饰等,也都是不允许的。不仅自己不能乱说,也不能让别人乱说,甚至默认、点头、做手势也不可以。

五、不饮酒。佛教认为,饮酒会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坠车、落水等。不饮酒则能使头脑清醒、信念坚定,有助于修行佛法。

佛法

佛法是十方三世诸佛超凡成佛的方法,有“教法”和“证法”之分。内容有三学(戒、定、慧、三藏(经、律、论、五论(因明、现观庄严、中观、具舍、律。经典分显法经典(经、律、论和密法经典(事、行、瑜伽、无上瑜伽等部。

“八戒”也称“八关斋戒”,内容在“五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以下三戒。

一、不装饰香花蔓,不使用香油涂身,不观赏歌舞娼伎。即不修饰打扮和观听歌舞。佛教之所以要强调这些,是担心信徒受到世俗的影响后,有了欲望的追求,而打乱正常的修行。

二、不睡、坐高广的大床。床,指供人睡觉的床,以及坐垫、板凳等。佛徒需要减少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的解脱,所以不睡、坐高大华丽的床。

三、不在非进食的时间进食。这是要求过了中午之后不能再进食。据说执行此戒后,可以身心轻爽,杂想妄念也会减少。

猪八戒

猪八戒,法号悟能,别名八戒。他本是天蓬元帅,会天罡三十六变身术,能腾云驾雾,善使九齿钉耙,却因醉酒戏嫦娥被玉帝贬到人间。谁料他又错投猪胎,生了个猪嘴猪脸。唐僧收他为二徒弟后,为让他戒五荤三厌,给他起名“八戒”。

沙弥戒,是在八戒上再增加“不非时食”“不持银钱”二戒。沙弥是梵文的音译,可意译为“永寂”,指息恶行慈、求取圆寂之道和涅槃之果。出家后不满2岁者就是沙弥或沙弥尼。此外,也允许已无法受比丘戒的老者受沙弥戒。

出家人到2岁时,正式受具足戒,成为僧人。其中,若犯淫、盗、奉、妄四戒,要被逐出佛门;若犯**、触摸女人的身体、诬陷好人等戒,则必须在僧众面前忏悔。此外,具足戒还包括僧人日常修行和生活的一些仪规,共达二三百条。

“戒”是佛教徒安身立命、修行解脱的基础。他们以戒律来约行为、砺身心,是断烦恼、达觉悟的基本途径。修持五戒者能使人不堕落,开始走上脱离轮回的道路;修持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则可使人广获善果,直至脱离生死轮回。

观念——知恩报恩与转迷成悟

在人生观上,佛教倡导知恩报恩,反对忘恩负义。佛教认为,凡对己有恩的,都应念念不忘、设法报答,并认为主要有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佛恩等四恩。

在家庭里,最有恩惠的是父母,父母的养育和教导之恩,如高山大海。因此,对父母的孝敬、顺从、奉养,就是对父母恩惠的报答。

国家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也是父母、祖先生长的地方,我们的生命财产全靠国家的保护,所以我们应该以热爱国家、效忠国家来报答国家之恩典。

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花费了别人的血汗,所有人都对我们有帮助。不仅人类,还有动物,如狗替我们看门,牛替我们耕田,甚至蚯蚓也在日夜不息地翻松土地。所以,一切众生都对我们有恩惠,我们应当爱护众生,报答众生。

在佛教看来,以上三种恩惠,从家庭到国家,再到世界、宇宙,虽然有着亲疏、范围的广狭,但都是对“肉体生命”的恩惠。只有佛恩,才是对我们“精神生命”上的大恩典,佛帮我们认识真理、懂得做人之道,所以人应信佛、敬佛。

因果报应

佛教以缘起的存在去指示人生,善的因缘得乐,恶的因缘得苦,因而鼓励人们努力去以实际行动改恶从善,转苦得乐,去谋取人生的幸福。

成佛在于转迷成悟,“知恩报恩”是“成悟”的表现。“悟”就是不迷,“不迷”是圣者;“不悟”就是凡夫,“凡夫”是愚者。因此,报恩也就成为信佛之人的责任。据载,地藏菩萨曾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能悟出“离苦得乐”的真谛,才有可能脱凡成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住难容身、行无舟车等,都是物质缺少带来的痛苦。精神的痛苦则来自欲望,没有金钱想金钱,有了金钱想做官,有了官做想长命……终归是幻梦一场,一切成空。

佛教追求离苦得乐,就是教导人们转迷成悟,不要自寻烦恼,用清心寡欲解结去缚,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应看得透彻,不争不执;如果再依照戒、定、慧的法道修行,则能为自己解除痛苦,寻求快乐;而且还能帮助一切众生排难解忧。

根据修行者的思想层次和方便法门,佛法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前两乘是小乘,后一乘是大乘。追求自己的大幸福或出世解脱的属小乘,发慈悲利他菩提心、行利众菩萨行的属大乘。

自度与度人

大乘度人,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苦恼的此岸到达觉悟解脱的彼岸。小乘自度,修小乘者常是只顾自己解脱的“自了汉”,因而只可运载少量众生到达彼岸。

礼仪——合十、问讯、礼拜

佛教传入中土后,一些传统仪式和仪规也随着传入,在以后漫长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入一些中国特有的仪式,有些仪式还传入民间,成了百姓的日常习俗。

佛教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从一开始皈依佛门,就要对行为举止进行调整,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应遵守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在日常生活中,佛门弟子普遍要遵守行为规范,主要有24条,即: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等。

皈依三宝

皈依佛、法、僧三宝后,才算真正的佛门弟子。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法,是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法门,能令众生,返妄归真,转凡成圣。僧,是如法修持,以戒为师,弘宗演教,人天眼目,为世福田。

一般信众,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教义,但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他们到寺庙里去,虽不用像佛教徒那样严格遵守仪规,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注意自己的行仪,包括: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如厕等。

合十,又称为合掌,即两掌相合,十指相并,平胸端直,集中心思,表示恭敬礼拜。合十是佛教沿用的印度古礼,古印度人认为右手神圣,左手不净,常区分使用两手;而两手相合,则表示神圣一面与不净一面的融合,表示返本还原。

问讯,是敬礼法之一,原是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请问其起居是否安康。问“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问“安乐否”,称为问讯心。问讯时,两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两手拱齐眉。佛教徒常以问讯结束拜佛。

礼拜,就是合掌叩头表示恭敬。这是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示尊敬的意思。从广义上讲,礼拜的对象并不限于佛,对佛塔或长老、和尚等,均可以用礼拜来表达恭敬。但是,如果要拜的人正在剃发、说法或进食等,则不应该进行礼拜。

五体投地

也称五轮投地。“五体”(或称五轮指两肘、两膝和头。五体都着地,为佛教的最高礼节。先正立合掌,然后右手撩衣,接着膝着地,接着两肘着地,接着头着地,最后两手掌翻上承尊者之足。礼毕,起顶头,收两肘,收两膝,起立。

如果到大殿拜佛,应该注意蒲团的位置,如供桌前的拜垫,是准备给拈香者使用的;中间的大蒲团,是主法者或方丈使用的,一般人不宜擅用,可以使用靠边的拜垫;或者不用拜垫就地而拜,这样更能表示对佛的恭敬。

外来佛教的中国本土化之路

任何一种信仰或思想来到中国,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自我,适应中国的人文环境,否则便难以立足,佛教也不例外。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环境,成功地与中国的民俗、生活方式融合,才得以扎根、成长、壮大。同时,佛教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

佛教汉化——入乡随俗以求生存

任何一种信仰或思想来到中国,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自我,以适应中国的人文环境,否则便难以立足,佛教也不例外。

佛教传入中国后,曾一度被视为“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的洪水猛兽。因为它不愿服从中国的纲常伦理的管束,坚持认为僧人是方外之宾,即便见了君王也可以不跪拜。这让中国的封建卫道士极为不满。

东晋大臣庾冰首先提出,僧人应叩拜君王,结果因遭到反对而未能实现。直到南北朝时,宋孝武帝强令僧侣跪拜,否则便处以极刑,僧侣们才被迫屈服。

后来,北魏高僧法果主动接受了汉地的礼仪,甚至说“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这种把天子当做佛祖加以膜拜的做法,标志着印度佛教已经中国化了。这为佛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在协调好与统治者的关系后,佛教又与民间传统充分融合。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民间对观音菩萨的崇拜。他在印度佛教中是男身,但到中国以后,他竟变成慈眉善目的妇女形象,还被赋予“送子”的使命,被称为“送子观音”。

僧人的生活方式也变化很大。印度佛教有“不持银钱戒”,而中国的寺院经济却蓬勃发展。各大寺院不仅占有大量的土地,还放高利贷大肆敛财。许多僧人“居广厦”“衣轻裘”,拥有奴婢。这与印度的“苦行僧”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中国僧人与印度僧人的饮食习惯也大不相同。按照佛祖的法旨,出家的僧人“日中一食”,晌午以后是不能吃东西的,而中国的僧尼一般是早、午、晚“一日三餐”。

食荤与吃素

印度佛教并没有禁食荤的戒条,只是中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强迫僧尼一律吃素,并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其实,也只有中国的汉族佛教徒才吃素,藏、蒙、傣等少数民族佛教徒和其他国家的佛教徒都是食荤的。

不仅如此,僧尼的装束也中国化了。在印度,佛教徒只穿由布拼成的“三衣”,即五衣、七衣、大衣,但在中国,单薄的“三衣”不足以御寒,逐渐变成了只在做“法事”时穿“法衣”,平时则穿单衣、夹衣、棉衣等,有时还穿裤子、鞋袜。

在对待蓄发的问题上,中国的佛教徒也很有特色。他们出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头发、胡须剃光,而印度的佛教徒,头发长到二指都不剃掉。

头陀

中国的汉族僧人中,也有留蓄长发的,他们被称为“头陀”。在印度,头陀是一种苦行僧,而中国却阴错阳差地把蓄长发、留长须的僧人叫做“头陀”。这样的“头陀僧”,确实是中国汉族佛教的发明创造。

总之,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环境,成功地与中国的民俗、生活方式融合,才得以扎根、成长、壮大。同时,佛教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

思想碰撞——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其传播范围的扩大,印度佛教的各派思想宗义互相碰撞,并与我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出现了八个较大的佛教派别。

法华宗是中国佛教最早的宗派,其教义的主要依据是《妙法莲华经》。法华宗集合当时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整理并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得到朝野上下的支持和信奉。元明以后,法华宗提倡修净土,形成了“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三论宗,由隋朝的吉藏大师所创,依据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三论宗奉印度龙树菩萨为初祖,他对缘起性空的学说进行了发挥,开创了大乘佛教,堪称释迦牟尼之后大乘佛学的第一人。

禅宗,主张修习禅定,以心传心。南朝齐梁间,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将《楞伽经》传授弟子慧可。慧可传法于僧璨,僧璨传法于道信,道信传法于弘忍。弘忍之后,禅宗分化为南北二宗,其创始人分别是慧能和神秀,人称“南能北秀”。

净土宗,又名莲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其思想在东汉时就已传入,初期经典有《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大阿弥陀经》等。唐朝时,高僧善导正式开创净土宗一派,弘扬往生净土法门,并尊东晋高僧慧远为始祖。

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剖析一切事物的相对真实和绝对真实,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其始祖为唐朝玄奘法师,他西行求法归来后,先后翻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和《成唯识论》,其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颇大。

华严宗,又称法界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华严宗推戴杜顺为初祖,而实际创始人是法藏。法藏28岁以后,开始广事讲说,有著述百余卷,详尽发挥智俨的教规新说,正式创立华严宗。

律宗,又称南山宗,是唐朝高僧道宣依据《四分律》所创立的佛教宗派。律宗着重研习和传持佛教戒律。后来,唐朝律宗大师鉴真和尚东渡传法,在当时日本的都城奈良东大寺佛殿前筑坛传戒,弘扬戒律,开创日本律宗一派。

受戒之始

三国时期,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洛阳,见中国僧人只落发而未受戒,即译出《僧只戒心》,作为持戒的准绳。戒,包括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八戒等。

密宗,又称密教、喇嘛教,主要修习三密瑜伽,且修持方法秘密,赖师徒口耳相传。三密具体为“语密”(真言咒语、“身密”(手势或身体姿势、“意密”(心作观想,修行的目的是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密宗传说

传说,释迦牟尼涅槃后数百年,印度佛教出了一位龙树菩萨。他打开了释迦佛留在南印度的一座铁塔,取出密宗的经典,从此密宗开始传世。唐玄宗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三位印度密宗大师来到中国,传下了密宗的教门。

除了以上谈到的八大宗派之外,还有以《成实论》为经典的成实宗和以《俱舍论》为经典的俱舍宗。不过,这两个宗派流传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一般提到中国佛教的宗派指的就是八大宗派。

顿悟成佛——慧能发展中土禅宗

禅,也称“禅定”。它是一种修持的方法,强调静和定,即安静稳定地坐下来,深入持久地思考、钻研佛法,从而达到启发大智慧,领悟佛法而获得解脱的目的。

禅定虽是佛教各宗派都使用的修持方法,不过以“禅”为名的禅宗自南北朝时期创立以来,经过与儒家、道家等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交融,占据了绝对优势。

以心传心

传说,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上登座后,并未宣讲佛法,只是安详从容地拈着一朵金婆罗花。众人都很不解,唯有迦叶尊者妙悟其意,微微一笑。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就成了西天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被奉为中土禅宗的初祖,然而真正完成中土禅宗本土化的,实际上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就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禅宗六祖——慧能。

慧能是中国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生于广东,自幼丧父,以打柴为生。一天,他偶然听人诵《金刚经》,心有所感,便到湖北黄梅,请求五祖传授佛法。

五祖故意说:“你是岭南未开化的蛮人,怎能成佛?”慧能答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五祖见他颇有慧根,就收下了他,并让他在碓房舂米。

一日,五祖命弟子各作佛偈一首。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赞许地说:“依此偈修行,可以免坠恶道。”

慧能闻听神秀所作的偈后,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为人的觉悟本性并不是菩提树,先天纯洁清静的心也并非明镜台,原本就没有实体的东西,又会在哪里沾染上俗尘呢?

这与大乘佛教所说的“万法皆空”的宗旨最为契合,比神秀更胜一筹。众僧见了慧能的佛偈,大为惊叹。五祖见了也是心中一惊,他怕有人会因忌妒而加害慧能,就赶紧把墙上的字擦掉,说道:“也未见性。”

次日,五祖来到碓房,见慧能正在奋力舂米,感叹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他用拐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当夜三更,慧能来到五祖禅房,闻五祖讲说《金刚经》,遂大悟,得传禅宗衣钵。为防有人加害,他连夜离寺。后隐居韶关曹溪。

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

隐居15年后,慧能出山弘法。一天,他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值寺僧讲论《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上前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后来,慧能在曹溪宝林寺开山传法,开创了禅宗南派。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立了顿悟成佛的理论,简化了繁琐的佛教教义,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红花白黄——揭示藏传佛教秘密

藏传佛教即喇嘛教,主要在藏族地区传播和发展。它是印度传入的密教,汉地传入的大乘佛教,及当地的原始宗教“苯教”三者相融合的产物。

前期的藏传佛教约始自7世纪,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为妻,二人分别带入印度和汉地佛经、佛像、法物。松赞干布为她们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后任赞普积极推动发展佛教,翻译经典。后来,佛教的传播遭到当地苯教势力的抵制,朗达玛继位后大举灭佛,其后百余年,佛教在雪区几乎绝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最强家主 六迹之万宗朝天录 二青 西游最强祖师 听懂毛茸茸后,万人嫌带飞新宗门 厨道仙途 仙路慢慢 全修真界最奇怪的店铺 顶峰相见,我在异界当山神 仙不是这么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