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辽东之行结束(1 / 2)
徐有贞按照朱见济的吩咐办事。山东自古以来便是人口大省,文风昌盛,衍圣公一族便生活于此,延请大儒并不难。
至于收集书籍刻板这些就更简单了,不过以往明朝官方赠送给朝鲜等藩国的要不就是史书要不就是经书,都是正经书。朱见济突然说要送小说等杂书,势必要去大量采购,徐有贞实在是不知解释。
徐有贞只好自己背上了这个恶名,对外放出风声说是自己喜欢看杂书,远洋航行颇为乏闷,专为路上解闷用的。不管人家信不信,反正徐有贞开始了第二趟朝鲜之行。
朝鲜这个隐患暂时排除,朱见济放心开始了辽东移民计划,并且厉行军政分离,设立一系列的民事部门。筹谋多时,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便显得水到渠成,百姓以保甲编列,启程前往辽东。
朱见济自朝野遴选精干臣子,其中王竑出任辽东巡抚。诏令下达后,朱见济专门留王竑下来,道:“辽东左控朝鲜日本,北接女真,西连蒙古,中原王朝得之则兴,失之则颓。自本朝迁都北京,天子镇守国门,辽东之情事更是重要,非如此重地朕何必亲征。”
“陛下英睿圣德,微臣敬佩!”
“如此重地,非果敢之人朕不用,满朝文臣喜好清名,虚于实务,朕不放心,赖爱卿用心。”
“微臣绝不辜负陛下重托。”
朱见济笑着颔首,继续道:“爱卿巡抚辽东,可有智计教朕?”
为辽东前线运送这么长时间的粮草,王竑自然是有所想法的,眼下朱见济来问便道:“微臣有愚计三。一则辽东饱受战乱,百废待兴,恳请陛下蠲免两年赋税,待田地开垦,民用自足,可纳赋税。二则辽东地处边远,周遭外敌环绕,仍需重兵驻守。三则女真四分五裂,微臣打算招募屯垦,为我一用。”
比较中肯的建议,但是也没有什么新意,王竑的地位也只能够提出这些想法了,再多就僭越了。
朱见济道:“自古无农不食,无工不用,无商不流。想要一地富足,少不得三途并用,爱卿有何打算?”
“微臣心有千言却难以言表,只言片语难以言明,恳请陛下宽待些日子,微臣拟定成文交由陛下总览。”
“如此也可。”朱见济没有反对,“只是尽量快些为好,免得外人说些闲言乱语。”
待王竑离去,朱见济摇了摇头,即便是如王竑这样满朝数得上的人物,也有着这个时代的局限性。大多觉得重农抑商一套没有问题,同时坚信天下财富自有定数一套,很少主动发展经济。当然这也和言官弹劾,士林议论有关。
又几日,王竑的奏章没有递交上来,何林静则是自南京前来拜见,与此同时他带来了众多的物资,这些年他一直替朱见济主持远洋海外贸易事宜,家产无算,有人说他已经有千万两的身家。
事业大了,这些年朝野针对何林静的弹劾也是始终没有停止,朱见济最多是口头斥责两句,海外贸易从不曾中止,和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从最开始的以贵重品为主转变为大宗商品为主,大明许多勋贵前往各国办置产业,这些年也是收获不菲。与此同时,大量沿海百姓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就业问题,顺带着棘手的海盗问题也迎刃而解。
百姓迁徙辽东,第一年没有收成,肯定是需要政府支持的,底子没有打好之前朱见济都不敢大规模地迁徙,而是分批来。北方各省倒不是抽不出余粮来,朱见济只是想要看看这海运发展得如何了。
“东西都运来了吗?”
何林静多年不曾看见朱见济,哪怕书信往来频繁也比不上亲眼看一眼。他拜见之时不由得满眼含泪,昔日幼小的天子如今长大成人,时间飞逝呀!果真物是人非。
私情归私情,公务归公务,何林静还是一丝不苟地道:“小人此番送来五十万石粮草,还有五十万石粮草尚未托运,其余仍有布帛十万匹。”
“有多少粮食是本土的,多少粮食是海外的?”
“八成粮食是自江浙富县调运而来,其余两成是自琉球等国采购而来。”
“风帆海运,漂没几何,利润几何,可有盈利?”
何林静如实道来:“琉球诸国人少,大片土地不曾开垦,当地粮食贱至一石七百文,风帆海运漂没一两成不等,若是航线熟了,船只更大一些,日后漂没的会更少。粮食运往北方来,可卖至一石四两。运一两百石那是血本无归,必得运数千石才可回本盈利。利润微薄,不过有官府补贴,不少人还是愿意贩运的。”
“一直由官府这样补贴也不是事,如今江浙富庶之地,百姓把粮田都改成了桑田棉田,宋时的苏湖熟都要变成湖广熟了。”为了撑起这条航线不衰落,每年朝廷都需要花大价钱扶持,市舶司的利润至少三分之二被这个补贴给吞噬了,朝廷不少人就指着这事说。
“一直运粮食利润是微薄了些,这粮食多了,可以酿酒呀,要不然做些米糕呀。正好这些地方蔗糖不少,还可以做成糖糕。此事你吩咐下去,可别只顾着运送粮食来了,若非饥荒时节,便是运来也卖不出价钱来。无论如何我大明也是不亏的。”朱见济简单提点了两句,学术语言为延长产业链,深加工。
何林静躬身答是,而后就市舶司发展问题,朱见济同何林静畅谈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