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赢麻了(1 / 2)
弗兰茨“要让奥地利每个人都有衣服穿”的豪言壮语,并不是一句空话。随着帝国内部的市场空间的扩增和较为稳定的棉花供应链的形成,那么有着低价优势的衣装会借用有利的运输条件而涌入到全国各地。
如此一来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极大满足民众对日常用品的需求,还能拉动就业。
同时这些衣服也是奥地利帝国手中的利器,比如萨克森,它最强的纺织业,棉花由奥地利提供,市场更是由奥地利主宰,作为中间商的它只能选择跟随奥地利的脚步。
最近几年,德意志邦联的老二普鲁士处于一直难受的状态中。本来自己的支柱产业–曾经辉煌的西里西亚的纺织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还要面对巨无霸英国人对邦联的贸易倾销。
好不容易建立起德意志关税同盟,但是奥地利这只勐虎又半路杀了出来。本来普鲁士人寄希望能通过国家补贴的方式,用来扶植自己的服装产业以来对抗奥地利人,然而美国人那重重的一击,直接要了他们的老命。
不但损失了上百万塔勒,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落得了只能将工厂和机器廉价出售的结局。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奥地利成为了这笔大收购的最终获利人。
不过比起在服装市场上的惨败,腓特烈·威廉四世还有更令他头疼的事,那就是普鲁士国内立宪派的不满。
容克贵族主导的军方持态度强硬,主张趁此机会废除立宪派并打击和削弱那些投机商人,可谓是一石二鸟之计。
由于前几年的粮食危机和奥地利帝国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影响,普鲁士的自由立宪派的实力要比历史上弱得多,反而是容克地主的声音不断变大。
然而威廉四世并没有胆量打破这脆弱的政治平衡。他担心一旦没有自由派的牵制,让保守派和军队势力一手遮天,及至最后如脱缰的野马脱离君主的掌控,更害怕此举会重蹈法国大革命悲剧的覆辙。
与此同时,普鲁士国内又有另一种危险势力正在快速成长,那就是激进派。这些人的观点要比保守派和自由派加起来的威胁要强多了,比如他们坚决支持废除君主制并以共和制代替。
其实不只是普鲁士、整个德意志邦联都充斥着这种声音,甚至连奥地利也无法幸免于难。
尤其是在一些小的诸侯国更为严重,甚至其连统治国家的政党都是共和派,这让威廉四世彻万分恐惧以至于彻夜难眠,因此和保守主义头目梅特涅跨国联合执法的次数也愈加频繁。
但即使这样,局面也未能有好转的势头,他现在既不希望激怒那些立宪派,也不想交出自己手中宝贵的权力。思来想去之下便决定做个充耳不闻的木头人,暂时不去理会那些声音
虽然在政治上不断受到激进思潮的挑战,但在经济和贸易领域上奥地利可以说是捷报频传。
它的成衣在打入德意志关税同盟和亚平宁关税同盟后,同样顺着多瑙河的运输便利涌入了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和摩拉维亚三国,以及奥斯曼管辖下的巴尔干领土。
遗憾的是,这批成衣在这片区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水平实在是太低了。
比起成衣,穷得叮当响的当地人更喜欢购买粗制布料。布料生意虽然利润要低一些,但俗话说得好,苍蝇腿也是有肉的,更何况这只是敲门砖而已。
其实弗兰茨力主打开巴尔干市场的真正意图是进行文化输出,好培养出一批精神奥地利人。
土埃战争结束后,埃及和奥斯曼的门户已经向奥地利敞开,唯一的麻烦是卖给他们的服装需要特殊修改,让其更符合当地人的审美。
实际上,经过阿里和奥斯曼苏丹长年累月的“洋务运动”的熏陶,这两地已经培养出了一大群精神欧洲人,所以奥地利的货物才能出人意料地在这里畅销无阻。
不过埃及和奥斯曼这么做也有着自己的考虑。随着近东战事的告一段落,法国人已经暂时退出了竞争,而剩下的英俄两强,一个希望独霸他们的市场,一个从不掩饰对他们土地的野心。
虽然相比之下,英国人的手段要比俄国人温柔一些,然而其奉行的贸易霸权依然让土埃两国有些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