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科学家们(3)(1 / 2)
艾森斯坦,1823年4月16日出生。而就是这样一位年仅22岁的小伙子,成功在弗兰茨的《科学》杂志上将整个欧洲的数学界震惊到哑口无言。
他用一共二十五篇文章,讨论了二次和三次型、二次剩余的互逆定理、双二次剩余的基本定理及关于椭圆函数和阿贝尔函数的注记等。
尤其是双二次特征互反性定理和三次反转定律的证明,并发现了二元三次方程的最简二次协变量是它的黑塞行列式,直接驳倒了整个欧洲数学界。
不过虽然艾森斯坦的发现很伟大,但是维也纳皇家科学会却有些犯难了。因为这个家伙的成分实在太有问题了,犹太人、新教徒,并且来自普鲁士。
他几乎是把奥地利帝国讨厌的buff全都叠满了,不过弗兰茨倒是觉得无所谓,伟大的科学发现不该被政治成分所埋没。
而且把这位艾森斯坦列为《科学》杂志的数学奖获奖人毫无疑问会引起巨大争议,这种争议会带来巨大的传播效应。
它可比弗兰茨设立的百万弗罗林大奖的宣传效果要好得多。
它既能体现《科学》杂志评奖的公平、公开、公正,同时还能宣传一下奥地利帝国的学术环境,毕竟奥地利帝国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专制和落后的代名词。
这种名声通常不会带来直接的优势或者是劣势,但是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国国民,甚至是中立方与敌对势力的认知。
同时也是对奥地利国内学术界的一种反向激励,虽然科技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有不少人有了“奥地利的科学技术世界第一”的离谱想法。
弗兰茨还是觉得让这帮人清醒一下比较好,毕竟固步自封和目空一切可要不得。弗兰茨相信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而不是靠资本剥削。
虽然此时弗兰茨就是奥地利帝国,乃至整个德意志地区最大的资本家、地主、以后还可能是官僚和皇权代言人。
另外所谓的“百万大奖”不过是个噱头,实际上是有多个奖项总奖金为一百万弗罗林。
但这种文字游戏还是挺好用的,毕竟哪怕到今天也是博眼球的利器。
即便是十万弗罗林对着那些大学教授来说也有着非凡的吸引力,历史上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教授年薪通常也不会超过6弗罗林,一些知名教授的年薪也只有1弗罗林。
一位普通教授想要赚十万弗罗林,哪怕是不吃不喝也需要166年时间。
其实同一时期法国教授的年薪也差不多,通常在1到2法郎之间(这里用的是书中的兑换比,1弗罗林=2法郎。
相比之下普鲁士和美国的教授待遇要好得多,前者的年薪通常在8到12塔勒之间(这里用的是书中的兑换比,1塔勒=15弗罗林。
后者理论上讲年薪可以达到6-2美元(12-4弗罗林,不过可能会有一些克扣,或者是欠薪的现象发生,实际收入会不及预期。
这个时代教授待遇最好的是英国,通常在3-1英镑之间(3-1弗罗林,而部分名校的知名教授甚至会突破这一界限。
不过即便是一位英国的知名教授,十万弗罗林的奖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顺带提一句,这个时代待遇最差的是亚平宁地区的教授们,他们的收入仅比熟练工人高一些。
撒丁王国的顶级物理学教授也仅有5弗罗林的年薪,而教皇国最有名的水利和建筑学专家只有3弗罗林的年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