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伯讲古(2 / 2)
“乖。”大伯应声,偏头看了眼正努力翻越门槛的侄子。
林妈妈站在门槛后面打趣地看着手脚并用的小儿子,问大伯娘:“大嫂,有我能帮忙的地方没?”
大伯娘扭头看了一眼弟妹,笑着回答道:“没得啥子要帮忙的地方。你看到点小川,不要抬脚就踢翻了他。”
油灯只有豆点大的火光,不够亮,大人们忙起来有时会忘记注意脚下。
林妈妈见厨房里不需要自己帮忙,便一把抱起努力翻过了门槛的小儿子到堂屋。
大伯在从后锅里面舀鸡汤倒入陶罐,又漏鸡肉盛到盘里。
大伯娘已经在边铲菜,边瞥着丈夫,见他也不尝一尝,直接动手舀,忍不住提醒:
“他爹,你没先尝一块看看有盐味没得,肉粑了没有?”
“应该差不多。”林大伯手上动作没停。
闻言,挑了二个小块的示意在灶前烧火的大儿子、二儿子,“大海,小江,你们来尝一块看看。”
这是奖励愿意进厨房帮忙的二个儿子,培养他们爱劳动的习惯。反正,谁帮忙,谁就可以先尝。
林大伯不喜欢尝菜,因为手秤很准确,可以当药师的手。根据鸡汤量(菜量)估计着下的盐,一般都合口味,不咸不淡。
老母鸡炖干茶树菇,汤的味道鲜香的很。鸡杂里的酸菜杆辣呼呼的也很下饭。
林川吃一小碗红薯干饭,喝一小碗鸡汤就饱了。
鸡肉,他只看了一眼就摆头不要,因为看那个颜色就知道自己咬不动,嚼不烂。
吃过饭,伯娘带着大海哥去洗碗的时候,大人们开始摆龙门阵。
大伯打量了一眼堂屋东边堆的红薯,问爷爷:“爹,咱家今年酿多少红苕酒?”
爷爷也跟着望一眼红薯堆,看一眼奶奶:“他娘,今年红苕多挖了不少,多酿二瓮咋样?不是,红苕堆起要烂。”
奶奶沉吟良久才以商量的语气道:“跟去年酿一样多算了。我看这个天(世道)又要不太平。
今年的秋粮税赋又加了二成,明年不晓得会咋个样?我打算多打些红苕粉,多做些红苕干存到起。
这样子,就算外面又大乱了起来,其他的粮都给收走了,咱们也不至于让饿死。”
“娘,应该不会大乱了吧?”大伯蹙眉思索着道。
“大清已立朝十二年了,现在乱也应该是乱在关外。”
奶奶瞪一眼大伯:“我这不是为了预防个万一?万一有个啥万一,能咋个办?”
“反正,家里多备些吃的干的不会错到哪里去。酒那个东西,它是水。若是遇乱,被人打烂了瓮、坛,捡都捡不起来。”
林川听到这里见长辈们依旧没提到皇帝,心里猫抓似的,实在是忍不住插嘴道:“大伯,大清现在的皇帝是咱们汉人吗?”
“当然是汉人。不是汉人哪里能那么快平定天下。”大伯下意识的回答了问题,才发现是三岁的小侄子问的,颇意外。
林川听到皇帝是汉人,放心之下又觉诧异:“大伯,那咱们的大清皇帝姓啥子?”
“姓陈。”大伯答了后,又忍不住警告林川他们在屋里的兄弟。
“小川、小江、小潭、大海,你们在家提一下就算了,在外面千万别提与皇帝和王爷们有关的皇家事情。容易惹祸。”
“提都不能提吗?”林川颇惊异,“莫非大清比大明更严苛?”
林大伯摩挲着侄子毛绒绒的大脑袋,回答:“大明也严苛。刚建朝的时候啥样子,大伯不知道。但是后面,说错话就可能被流放。”
“谁被流放啦?”林川喜欢听历史故事,忍不住问。
林爷爷在一边闻言插话:“你太祖父。”
“咋回事?”林川和三个堂哥都转头望向爷爷,希望他解惑。
林爷爷坐直身子,拉拉夹袄衣襟,正正神色道:“咱们林家百年前居住在京城。
你太祖爷爷只是个小小户部的主事,因为帐薄回潮,说了句,‘这帐糊成了一团。就被指责影射朝上乱成一团而遭流放。
当时嘉靖皇帝还在圣旨上说明遇赦不赦。后来,天下大乱,陈室皇帝立了新朝,过去的一笔勾销。咱们才不是待罪之身。”
林大伯听到这里不由微微得意地笑道:“天命六年,我去试一下考科举,没想到还中了个童生。”
林川小小声问大伯:“那咱们的皇帝老家在哪里?”
“山西。”林大伯也小小声对几个子侄科谱道:“听说陈氏原来是河南的大族,有一支迁移在了山西,说是被逼造反。
不过,是与不是,也不关咱们小百姓的事。咱们能吃饱饭,有书读读就行。(管他谁当皇帝!)
本朝还没出史书,原来倒是出了一本写先皇(太祖)的话本,后来被禁了。大伯在县城府城的书店找过,没有找到。”
“你还给娃儿们说这些,是想若祸么?”林爷爷呵斥大儿子。
“三十几岁的人,心里也没点分数。”
林爷爷训完儿子训孙子,“你们,听过就赶紧忘记了,不准在外面跟人讲大人说过的话。”
“是,爷爷!”林川看爷爷认真的神色,赶紧乖乖点头应承。
林江点头慢了,被爷爷敲了一下,“听到没有?”
“听到了。”林江揉揉额角,赶紧点头答应。
“那清朝现在已经是第二任皇帝了?年号,天聪。”林川在心里思忖。
“看来开国的天命皇帝没当几年皇帝。”林川在心里掰指头算,“立朝十二年减天聪的五年,他当了七年皇帝。”
“只是,不是爱什么家的当皇帝立大清,又为什么年号沿用了原来历史上的年号?”
林川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够在心里瞎琢磨,莫非是宇宙法则做的历史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