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等待之中(1 / 2)
五兄弟听了都非常高兴,林川又连忙咨询:“先前李训导说我们只有上午上课,下午是自由活动,那给我们上课的先生是哪些?”
王荣上前二步,在林川耳边小声道:“教谕和教教都是由举人担任,可是他们平时都忙的很,不可能天天来给秀才童生们上课,一个月能够来上一两次课而已。”
说到这里,王荣撇嘴,“课多课少,别人不管,反正工资和福利待遇,别人一样不少的照领了。”
林川听了若有所思的点头,看来这县学的教谕、教授比后世的大学老师的待遇还要更好。
教谕是为正八品的官员,掌文庙祭拜,教育所属生员,还与训导共同负责县学的管理和课业。
教授为从八品官员,主要就是教课。一月那么少的课,比当大学老师可轻松多了。
八品虽然是低级官员,但好歹是有品级的官了。尽管上升比较艰难,总是有一丝希望的。
不像不入品级的吏,一辈子都是吏,已经没有了当官的机会。除非,遇到改朝换代的时候。
林川再次坚定决心,自己的小目标就是一定要以优异成绩考上秀才,尽量争取名次靠前,先成为一个廪膳生。
每月有官府养着,粮米不算,还有一两银子的零花钱,虽然钱不多,但对于购买欲望不强的自己来说,也尽够了。
之后,再努力拼搏一把考上个举人,考举人就不必追求名次。
这样,最差也可以像本县的教授那般,混个官身,每月去上一二次课,然后就该干嘛干嘛。
林川越想越觉得教授是一个特好的职业,比他前世努力半辈子,累成狗才当了个科室主任强。
不是他没有大志向,而是有自知之明。
读书考科举,在本身天资不错的情况下,努努力还是有考上进士的可能,但当官,算了吧!
林川知道自己是个耿直性子,不爱溜须拍马的那一套,小委屈能受,大亏不吃。
考上了进士,最多他也就是当一个七品县令,还可能是边远地区的这种穷县。
林潭沉想了一会儿问道:“给秀才们上课的是教谕、教授,那给我们上课的呢?”
“给我们上课的夫子就是那些秀才了。他们相当于学正,给我们上课有月俸可拿。”
袁驰在旁边见王荣说话有漏,接着补充了一句,“如果教谕教授来上课,也允许我们前去听。”
“那学正们讲课如何?”林川问道。
袁驰沉吟了一会儿,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嘴角微翘,眼睛里有明显的笑意,更小声了些道:“有些好,有些更好…”有些更不好!
王荣也跟着意味深长的笑,扭头扫视一眼教室外,见没人影,方继续接着前言道:
“嗯~学正们的月俸多少是按照他们讲课多少来计算的。如果想多挣点零花钱,就需要多讲课。”
那岂不是乱七八糟的?
林川想想四书五经的内容,每个人对经义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
不过,回念又想到了朱熹,大概,即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最后还是会以朱子集注作准。
这么看来,他们到县学来,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学,所以个人的自律性很重要。
大概到县学的唯一好处,就是学问好的人比家里多,可以厚脸皮揪着人可劲的问,相当于花一两银子请了一个月家教帮忙答疑解惑。
特别是一个月能蹭上一二次举人的讲课,赚到了。
而且,他们几兄弟只上课,而不在县学吃住,可以省下许多适应环境和同学的时间。
听说县学的借读生是六人一间寝室,睡大通铺。
林川就怕这样的大通铺,遇到不讲卫生的,或者有脚气的,那味道,真是让人难忘!
不用处理人际关系,专心读书就很好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因为有两个嫂子专门照顾生活,帮忙洗衣做饭搞卫生,林川和哥哥们是啥事都不干,天天早出晚归,努力读书。
他们也很快与几个童生混熟了一些,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倾听各自的见闻,相互间都觉得大有收获。
林川是个话不多的人,多数时候都在聆听林逑跟同学讲述他在府城多年的趣事。
通过林逑的讲述,林川对两个哥哥多年的寄居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外祖家的人物也有了更形象一些的初步了解。
林川的沉默寡言,给同学们没留下什么印象,反正他的年纪在同学中最小,也没人在意他一到下午就跑去了书阁,而且看书忒快。
看守书阁的老秀才也以为他没定性,总是匆匆翻完一本书又换下一本,似乎是在寻找合适的书。
见此,老秀才几次都想张口劝说一句,你认真看完一本书,也比乱翻几本强!
但见到林川又似乎是很认真的在翻书,从来不曾扭头瞥他一眼,于是,他就摇摇头算了。反正不是自家的娃,隨他去好了。
认真读书的时间过的很快,正月过去,二月中旬来临,林川也将迎来他童生试的第一场,县试。
蒙童们想要成为秀才,必须经过三场考试,县试、府试、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