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到省城家(1 / 2)
中午休息时间,大伯娘上了东西厢房的楼板,用小扫帚清扫干净各个粮柜,准备装粮食。
离县衙太远的山里村落,官府规定,可以以金银交纳税赋。
林家以前在可以以银钱代交税赋的年头,都是以银钱交税。不能够用银钱交时,需要辛辛苦苦,跑二三趟送去县衙。
现在不用。
家里二个秀才,可以免交三十亩田地税,再加上林三柱的五品官职,可以有一百亩的祭田。
所以,林家的所有土地现在都不用交税。
他们自家只有六十亩田地,而可以免税的为一百三十亩,还差七十亩,三房、四房暂时分了二十亩田地,六房分三十亩地,寄在了林三柱名下免税。
林川算了一笔账后问林爷爷:“爷爷,一年收三四千斤粮食,咱们一家人够吃吗?”
“够不够都得这么吃。下半年有红薯,兼到吃。够的。”
“你们二伯一家子不在,你们又常不在家了,粮食有剩了。”林奶奶听了林川的问题后接话回道。
“我家楼板上的粮柜也用来装新粮吗?”林逑上午睡了一觉,此时没有去午睡,看见大伯娘清扫粮柜,忍不住问林奶奶。
林川家因为林三柱回来的那段时间,客来客往,待客多了,早就空空如也,没有一粒粮了。
“装。”林奶奶点头:“你们的几个大粮柜不装粮,空着不是白费了?”
“咱们是分家没有分户,粮食装在哪里都是一家人的。”
林大伯笑着打趣:“不会让你们回家时饿了肚子。”
“只你二伯家,长期没有人在屋里,粮柜才空了好多年了。”
“咱们还要买田地吗?”林川想到家里的免税田地数额不够,好奇爷爷奶奶的打算。
“不买了。买啥哟!”林爷爷摇头:“种现有的十亩粮地就够累人的了。种地又没的赚。不过是人要吃粮食,才种地。”
林川听了点头:“产量太低,的确没的赚。”
他想着清朝前期还处在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末端,于是对爷爷奶奶提议道:“这前后几个村,若是有人卖粮食,爷奶,你们再买一些存起来吧!”
“放二伯家的粮柜里,先从二伯家的粮柜开始吃起就是。也不怕回潮了。”
“买粮?”林爷爷狐疑地看了一眼林川:“你们是不是在外面听说了啥消息?”
“听人说,还有几年的天气无常。”林川看着爷爷道:“银子放着也没啥用,不如买粮食放。”
“你们不是老说,粮食才能救命吗?”
“家里没有多少银钱!”林奶奶心里算着账:“有点,全用在你们今年的科举上了。”
“有钱就买,没有就算了。”林川想着这里是山区,靠山吃山,反正饥荒战乱年都没有饿死人,后面的年景,应该也饿不死。
“对了,奶!”林川想起大哥的婚事,不知道这边是个啥风俗?
“啥子事?一惊一乍的!”林奶奶用力拍了林川一下。
林川嘿嘿一笑:“腊月二十二日,我大哥娶亲的事情,这家里要办酒席吗?”
林爷爷和林逑他们几人听了,都好奇地看向林奶奶。
林奶奶也是愣了一下,摇头:“奶不知道。随你们爹娘的!我老了,不管事了。”
林大伯接话道:“小达不是说过,他岳家要求在府城办吗?”
“依我的意见,在府城办了就算了。又是快过年的时候,天气又冷的很,人家亲戚们也难得跑。”
对于娶几个孙媳妇都没有摆酒席请客,林爷爷有点遗憾,但是想到办酒席需要的钱粮,也摇头道:
“你们上省城给你们爹娘说一声,小达娶亲在府城办了就算了,家里这边就不要办了。
既是说还有几年的年景不好,咱们还是都尽量俭省些。”
“去年收成不好,我看今年还算风调雨顺的。”林大伯娘提着小扫帚出了东厢,加入话题。
“今年的天气是不错,就是不晓得明年子是啥样!我们能节约节约些好。”
林奶奶心里算清了账:“办酒席没的赚,只看是赔多赔少的事情了!”
“去年,三柱平安回家来,我们办了一回。若是今年又办,怕是前村后村的人还以为三柱在外面干啥子事情发了财。”
“又会逗起借银子,托办事的村里人来。麻烦的很!”
林大伯娘听完了这话也不禁点头:“娘说的对。请了他们一家子吃一天酒席,打了牙祭,他们给三五文的礼钱,还认为自己吃了多大的亏。过后,闲话要讲半个月。”
一家人就林达的娶亲之事议论几句后散了。
又过了二日,收了最后一块田里的稻谷之后,已经是七月底了。
林川和四个兄长一起,随商队回了府城。
林达早半个月已经和段意等几个考生一起启程去了省城。
他们在段家歇了二日,又在段大舅的安排之下,又跟一个商队去了省城。
省府贵阳离真义府城二百余公里。搭乘商队的马车,需要三四天时间。
因为前几年官府剿了几次匪,一路倒是平平安安的。
八月初五的黄昏,林川他们交费进了省府城门。
看着街上的商铺、人流是比真义府强了很多。
他们走了近二刻钟,到了东大街,林三柱买的宅院就位于这条大街后面的武威一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