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肖雅生病(1 / 2)
林川与陈掌柜的简单交流,从他的话语中得知了,那个九爷对书局刊物的期盼与野望…如同他对那个位置。
而且当今和九爷明显都是实干家和改革家,有了改进的方向后就会义无反顾地推进。
这让林川不由激动,没准在他的手中,这个大清能创立一个成体系的科技树和期刊。
想想另一个时空的大清…自己对那段历史有多少意难平,说不清的。
那么,为了让后人尽量少些意难平,自己也该为此贡献一份力!
想到这,林川不由笑了笑,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了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海船、军舰巡逻海域,婴儿降生的喧声和产妇幸福温暖的笑…
蒙学、社学、学院学生们抓耳挠腮头痛计算…
哈哈…自己那一代人吃过苦,做过的题,也应该让这个时空的人们都做一做…
自己写过的论文,也引诱这里的医者、秀才、举人们写一写,大家踊跃给各系科学期刊投稿…
而审阅的编辑们在接到如雪花片般飞来的投稿后,加班加点,辛苦劳累还颇觉幸福的画面。
不知道以后会有多少人的头梳不起髻。
真是教人期待啊!
王荣的定婚礼过后,宾朋们各自与主人告别离场,林川他们也回到学里,继续着他们的学习生活。
其后,他们又经历了一次各科的月考。
前朝,月考原是学院初建时的固定考试,每月一次。
但随着学院制度与科举制度的不断融合,月考的执行力度也开始下降了。
到了本朝,太祖皇帝重拾延续了他觉得先进、积极的学院制度,包括各级学院的月考。
县学的月考,五年以上的老秀才们可以不参加,但要保证每季度参加学院组织的季考。
而新科秀才,仍要进行月考。
月考成绩由各科教员给出,张贴于县学的布告栏,所有科目全部优秀者,自然是风光无限。
原本月考是没有奖励的,但宋教谕念这届的新科秀才不多,大概经费也有余…
且对大家的学习有促进作用,所以还是列了奖项,颁奖给了包括林川在内的前三名一人一两,四五名各半两银子。
月考过后,进入腊月,紧随着便又要面临季考和岁考。
这中间还有为冬小麦和油菜浇水和施二次肥的农事,不然,贫瘠的山地很难有多少收获。
保证山地能够有两季收获是新场县,甚至是整个真义府、黔州府和整个大清最为重要的大事。
今年是1649年,以林川对另一时空历史的了解,平行时空的法则运行,这里如今还是处于小冰河时期。最少,还有百十年才能过去。
小冰河期,顾名思义指的是相对而言较冷的时期。
虽然比主要的毁灭大量动植物生命的冰期要暖和,但对于缺衣少食的底层百姓而言,非常艰难。
历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导致了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小冰河期的另一特点是天气变异相当大,亦即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
另一时空的气象资料显示,在1659-1979年之间,最冷及最热的冬天与夏天多发生在小冰河期。
从竺可桢先生写的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
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
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另一时空的明末清初,就是这个时空的现在。
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
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
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
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的种植。
现在大清的人口不到四千万,此赖海商从外邦带回的土豆、红薯和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以救命。
但要收获这些农作物,也需要认真侍弄土地。
在农业不发达的这个时代,土地的肥力决定了来年亩产的多寡。
在黔西州,肥田少,瘦土多。即便是以一年只播种一季,也要时不时施肥。
就是因为土地肥力无法支撑,林家的土地都是实行轮种来保障土地的肥力。
辛勤养殖牛、羊、猪、兔、鸡这些家畜家禽,一半多原因是为了粪肥肥田地。
林爷爷去放牛,通常会带个鸳兜,准备捡牛粪马粪的。
村里族里的婶子大娘们,农闲时凑谁家院里做针线,当有三急,都是跑回自己家去解决,为了肥。
林川算了下,县学里的土地加上自家的土地,施肥大概需要辛苦七八天左右。
这还是因为家中田地不多,今年有林大兵、林小兵,且算劳力充足的缘故。
幸在,施肥不比夏收、秋收,不赶时间,可以慢慢来。
当然,这又是有劳力的农村汉子打短工的好时机。
哪怕一天只能赚几文,也有大把的人愿意做。
这里的老弱妇孺,都是劳力,不过是一天干活多少的问题。
林川自小看到大,三岁娃儿都没有闲着的,别的不能干,捡粪捞树叶挖野菜。
几兄弟在家中帮了几天忙,而后又收拾书箱,返回了县学。
因为几兄弟轮流着一旬就有人回去的缘故,家里长辈对他们的离去也已经习以为常。
再加上有吃有穿了,不是那么需要儿孙守在身边。
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儿孙们的前程,离别必不可少。
即便是小吴氏,每次虽然都不舍,但也必须要压抑那种不舍。
特别是这次,加上身体不是太舒服,很不想夫君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