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季考毕(1 / 2)
脑中文思如泉涌,手下妙笔生花,不一会儿工夫,一篇文才斐然的四书文即书写完成了。
林川舒口气,歇一下脑子和手腕,抬头扫了一眼,发现前面的秀才们都在奋笔疾书,整个明伦堂此刻都处在一片安静中。
秀才们年岁不同,有四五十岁乃至五六十岁的老秀才,也有刚及冠不久初行簪花礼的新秀才…
他们神色或端肃或谨然,头上帻巾的颜色也或青或褐或黄,但无不正髻,认真端坐,执着笔杆,随心中思绪挥毫泼墨。
时间在这一刻,也仿佛变得有古礼了起来。
笔毫翻飞间,墨香四溢。这种激扬文字的氛围,极具渲染力。
林川见此,微微怔然,脑海中出现了前世电视剧中的殿试场面。
回神过来时,不禁哑然失笑。
众秀才书写酣畅,可见此次季考的首道考题并没有难倒他们。
题中所问,当是恰好契合了这些秀才胸膛中那颗尚未冷却的“怀才不遇”之心。
当今是明主。秀才们自诩个个是美玉,正待贾而沽。
与其说他们在作答,倒不如说他们在彰显自己的决心。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情绪到位了,文章自然如水流淌,舒畅淋漓。
林川没有再迟疑。在第一题四书文的墨迹稍稍晾了下后,就将答卷轻轻整理好放到一旁,转而开始答第二题。
第二题为经义,题目根据学子们所选本经的不同而分别出题。严格来说其实是“五经义”。
经义与经论同源,不过经论重在一个“论”字,乃“借所出题目,宣自家道理。”
是以才气胜者。
而经义则需严守经传注疏,不能自作别解,是以理法胜者。这形似于照本宣科的法条。
但在动辄因言获罪的古代,相对于可说自家道理的经论,林川其实更喜欢经义。
林川的本经是《春秋》,故而第二题就从《春秋》中选,或围绕着《春秋》展开。
只不过当看到正式的题目后,林川不禁一阵讶然。
题目赫然是:春秋大之。
这不正是当日他与宋教谕私下交流时谈过的主题么!
想不到宋教谕居然以它作为本次季考的经义题。
这是…故意放水,还是…另有用意呢?
林川细细思索。
他虽然从不轻易对人下定论,但以这一年来对宋教谕的了解,宋教谕此人对工作和学子是负责的。
为人洒脱幽默,且不失变通,但在原则性的问题上,是决然不会顾念私情而放水的。
况且,他与他之间也没有什么私情可言。
这主题已经交流过,按理,他不应该再出此题,而应该出别的题目考较,摸清自己的水平才是。
林川一瞬间想了许多…
那么,合理的解释便是,他并非今日经义的出题人。
那么真正的出题人是谁?
是李训导,或者张训导?可他们一个本经治《尚书》,一个本经治《诗经》,专业上不对口。
而“春秋大之”这一题,显然是对《春秋》有所研究的人才会知道其内涵,否则后续批卷又是一个问题。
林川不由抬头去看了宋教谕一眼,正巧宋教谕也刚好看过来…
二人对视上,林川若无其事,对他微微一笑,宋教谕也略一颔首以作回应。
接下来,因为时间问题,林川不再多想了,管他谁出的题,自己身为学生,尽力答好便是了。
以自己过目不忘的天赋,答经义题是强项。
看来本次季考的奖励,他绝对能够拿到一等。
研台内的墨汁有沉淀,又捉墨研了研,接着铺好草稿纸,将镇纸顶边一放,随即理顺思路,就先就腹稿在草稿纸列起大纲。
他将当日自己的问和宋教谕的解答进行了一下整理,又回忆历史上各名家的见解,无问题之后,便成文。
经义经义,重要的还是“义”字的由来,所以有关的“义”,都引经据典了。
好在林川过目不忘,今世习读《春秋》三传已经一月有余,早能背诵几大家的注疏,引用了不少经传注疏来作为佐证。
时间悄然流逝,半个时辰左右,一篇四平八稳的经义文就书写完成。
然后将它小心抄到答卷上。
因为这次季考的非成材卷只考两题,所以随着经义题答完,本次季考于林川而言已经胜利结束了。
又检查了一遍前面的四书题,见无错别字之类的,放下心。
看来,自己已经完全习惯了古代繁体汉字的书写,不会再不经意间缺胳膊少腿了。
天知道,林川为了不改了旧时的习惯,小时候有多么小心翼翼。
在位置上稍微怀念了会儿前世书写的便利,等到中午时,见到曾秀才交卷了,林川方起身交卷。
这一旦有人交卷,后面便是接二连三。
同是新科秀才的袁驰、林逑、林江、林潭四人,看林川交卷后就马上起身依次交了卷。
几人前后脚的出了明伦堂的大门,各自还在心里瞎想、偷笑。
曾秀才冒大不韪第一个交卷,若不能名列前茅,不知道他爷爷会不会收拾他。
“明德兄,这次季考,你觉得难度怎么样?”
刚出来不远,袁驰便笑眯了眼地小声问。话外之意,他认为不难,而且答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