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鸡鸣驿江濒(1 / 2)
洪武四年制定中盐例,根据里程远近,一至五石粮食可向政府换取一小引(二百斤)盐引。
此例以后随形势变化、米价高低而不断有所变动。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
报中是盐商按照明政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政府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xiāo
shou。
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曾在各边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生产粮食,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
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又称商屯。
明初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府大同,西到甘肃,南到交址,各处都有,其兴盛对边防军粮储备以及开发边疆地区有一定作用。
根据明朝政府的需要,除用粮米换取盐引之外,有时也可用布绢、银钱、马匹等换取,但以粮换取是主要形式。
宪宗成化年间停止各边开中法,令盐商于户部、运司纳粮换取盐引。
当时,随着统治阶级的日益**,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
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大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改革盐法以弥补国家的财政收入已势在必行。
孝宗弘治时,叶淇为户部尚书,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每引盐输银三四钱不等,致太仓银多至百余万,国家的财政收入骤增。
因此,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商屯迅速破坏,边军粮食储备也因此大减,这是后话。
此事讲来复杂,众看官只需知道,宣州最为重视盐引,自建府以来,距离京畿最近,从朝中取得巨额盐引最近,故九边之中集粮最多,集散九边最为便利。
所以,大盐商最多,粮食贸易最为发达。
铁无双在师父手中接下来购粮的差事,进城之后便与章记粮行商洽。
章记粮行老板考虑到今年风调雨顺,粮农的收成应该不错,粮食揽收难度不大。双方草签合约之后,铁无双放足定金预购,只待秋收之后准时提货。
因为预定至提货运粮之间有一个多月的间隔,玉摧红外出另有安排。
剩下孤单单的铁无双,他厌弃宣府大城城中嘈杂,准备另择一处远离市集之外另外租房居住。
几番挑选之下,选中一处别院,面对平原而背靠大山,风雅倒是不论,果然敞亮清静。
听闻,是一个叫做岳增的盐商所建,居住期间,东主发生了一些不快,岳老爷干脆进城避祸。
这座别院半荒废至今,终于遇见铁无双这笔主顾,所以租金方面半买半送,价钱极为公道。
铁无双细问不快之事,留守的门房只说与附近的山贼有关,支支吾吾不得其详。
铁无双何等样人,岂是小小山贼胆敢滋扰的,哈哈一笑之后再不追究,只丢下银子吩咐准备酒菜。
那房主岳增银钱充足又懂享受生活,别院之内备货极齐,门房迅速弄出四冷四热盘佐酒,铁无双拉着他喝到明月初升。
天下男儿皆好酒,铁无双的酒量能够喝一个彻夜,自然也有人可以喝到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