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游记:南浔古镇“第一富二代”小刘的故事(一)(1 / 1)
在这次湖州南浔古镇的旅行中,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游客——比如说我吧——来到这里之后,除了(花较少的精力游玩看风景之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人”的身上——有钱人。
人人都道自古南浔富豪多,那你要写这个小镇的游记,就必然要提到“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的故事。你绕不开的呀,此地整部近代史都围绕着这些人展开,而且南浔古镇旅游景区今日之所以可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除了它具备比较完整的水乡风光和高规格的水网脉络之外,清末和民国所诞生的数百个巨富们所留下的产业也着实帮衬了不少。
在南浔的嘉业藏书楼,随便翻开一本书,很少大段大段讲述当地山水之自然风光的,取而代之的是豪门家族的豪宅、庭院、园林,以及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充斥眼耳口鼻间。
行吧,那既然绕不开,咱就踏踏实实接着写人写故事吧。你还别说,论南浔人的资产,虽然普通百姓无法企及,但他们的“从业”经历以及商风商德还是颇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譬如本文主人公:南浔古镇“第一富二代”刘锦藻。
刘锦藻出生于1862年,是刘镛的第二个儿子。如果说父亲刘镛是南浔“第一富豪”,那么刘锦藻及其几个兄弟就是南浔古镇“第一富二代”了。他们和父亲同为南浔近代史上的名人,但出生的年代不同,所以人生轨迹和生平贡献完全不一样。
刘锦藻还在娘胎里的时候,父亲刘镛就已经坐拥资产数十万(相当于当今的千万富翁这样子了,所以刘锦藻妥妥地含着金钥匙出生。万众瞩目的家庭带给他的除了朱门绿窗的背景,还有区别与同龄人的成长方式。
在之前的游记中咱们提到过,刘镛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少年时期家中贫穷,没有机会读书,落下终身的遗憾。因在早期的从商经历中曾受文化所限而走过一些弯路、吃过不少亏,所以刘镛为四个儿子立下的家训中首要一条就是必须要有文化,要读书,最好考功名。而且要自己考,没得后门可以走。
所以说刘镛的后辈中从大儿子刘安澜到四子刘湖涵都有着先于商人的“文化人儿”身份:文献学家、收藏家、慈善家以及清廷的一品高官等。尤其刘安澜早早去世后,刘锦藻就成了名义上的长子,宽松富裕的家境给了他非常大的空间来完成学业,所以在南浔同龄的富豪人物中,他可以说是一个“学霸”+“社交牛掰症”级别的存在了。
刘锦藻13岁考上秀才,28岁考中举人,34岁考中进士。值得一提的是,在其整个求学的过程中,他的富豪父亲只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未有花一分钱替他打通关系。凭实力走上仕途的刘锦藻昂首挺胸、顺理成章地和同一年的状元——位列“江苏五才子”之一的南通人张謇成为了好朋友。
张謇作为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一辈子就忙活了一件事儿:忧国忧民。为了一个“实业救国”的理念,他办了很多工厂;为着“师范教育”的初心,他又创办了很多的学校和图书馆……不知道是不是受这位好友的影响,刘锦藻一生所办也大多是民族企业。他曾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西方的养殖方式大力发展畜牧业,开办农场、灯泡厂,他还是兴业银行的发起人,并吸纳早年帮衬过张家的“南浔八牛”之首邢家后代为懂事。
我们在之前的游记中提到过南浔“第二富豪”张颂贤家族的“第二富二代”张宝善,他作为南浔社会活动的活跃人士当时参与了一个抵制西方列强豪取清政府铁路修筑权的事件,而这个事件的发起人之一就是刘锦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