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嘉业堂藏书楼(一)(1 / 1)
继续长三角的旅行。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浙江湖州南浔古镇的重要建筑: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建于192年,占地面积2多亩,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现属浙江图书馆分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创建者,是清末民初南浔首富刘镛的长孙刘承幹。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中,“长子长孙”是备受关注的人,于皇位享有继承权,于家业享有主事权,从小被当成表率去鞭策和教育——对于刘承幹来说也是如此。
刘家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大家族,浙江巨富,江南一带赫赫有名。但不幸的是,这个家族的长子刘安澜英年早逝,且没有留下儿子。于是,二儿子刘锦藻就将自己的儿子刘承幹过继给了长兄,填补了长子长孙的空缺。而这样的背景,也带给了刘承幹不一样的成长环境:
1881年刘承幹出生时,父亲刘锦藻只有19岁,刚刚考中秀才的他,正马不停蹄地奋斗在科举的路上。而祖父刘镛时年56岁,事业如日中天。那几年刘镛做了几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办义塾、济寒士,赈灾救困,大行善举……为此,光绪给他家赐了一座牌坊“乐善好施”,就立在刘氏家庙的门前。此外还有另一座贞洁牌坊,是为了表彰刘安澜的夫人邱氏恪守妇道不改嫁而立。
刘承幹7岁的时候,父亲刘锦藻考中了举人,也大约就是在那几年,在刘镛“商文兼具”的大力主张下,刘锦藻一边准备攻克进士“学历”,一边在南浔创办了浔溪书院。刘承幹就是在这座“贵族”学校里度过了他的小学时代。
之所以说这是一所贵族学校,是因为刘家的产业中与教育相关的资产众多:义塾、私塾、书院、学院、图书馆……而浔溪书院的师资力量极其强大。
刘承幹少年时期父亲刘锦藻就考中了进士,并与当时的状元张謇成为了好友,通过张謇,还认识了一堆德学兼备的人士,包括康有为“强学会”的那帮子高官显爵和文人雅士们……后来戊戌变法失败了,梁启超、谭嗣同他们四散而去,刘锦藻就邀约了几位维新派人士到自己家乡的浔溪书院任教,比如另外一位进士,翰林院的汤寿潜——要知道,进士可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呀,都是万里挑一的宏儒硕学。
一边是家财万贯的爷爷,一边是“学霸”父亲和父亲的那些学霸朋友兼老师,再加上高风亮节的妈,在这样的特殊氛围中长大,长孙刘承幹从小就非常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在刘家上下都对这个孙子寄予厚望的同时,刘承幹也非常争气。虽才学不及父亲,24岁才考中秀才,但是他却继承了祖父卓越的使命感:
一方面,作为长房长孙,他非常清楚自己此生不能只为自己活。另一方面,他立志完成继父刘安澜的意愿:聚天下好书——多读书与“搞学问”是少年遗憾辍学的祖父刘镛对刘家子孙的谆谆训诫,也恰好是刘承幹的兴趣所在。
从中年时期开始,刘承幹开始斥巨资收藏各类书籍,数十万册古籍得以保存,其中不乏从日本“抢救”回来的绝版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