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 / 2)
“怎么这个时候,数据变化还这么大?”言宣问到。
自然是问在场的信息部的人,但是信息部的人对于订货本身却并不算是专业的,只上从头到尾跟踪了数据的进展而已。
也正是因为跟踪了进展,就越发的见证了每一个拐点。
“确实有点奇怪,最开始的时候是gabriel的数据前茅,后来就被昆乔超越了,截止那次超越,就没有第二个再上去过,而且看这个架势,把第二名拉的老远了。算上前所未有的事。以前都是好几个人角逐,这次倒是被独占鳌头。”
昆乔看了看信息部的同事,在她所接触过的并不多的“干铁直男”里,做这个的很多男生说话基本上都是很直接,一般也是话很少,像这个小哥哥一样,一句话用一个成语的还不算多见。
这个数据让昆乔也是没想道,以为只是简单的订货数据第一,想不到却是把第二甩了那么远,订货吊牌金额已经是另外几个排名前列的设计师的总和。
她又想起emma说的,是想转正还是想要奖金,要是真的是这样的数据,转正与否已经不重要,奖金才是最诱惑人的了。
可能那个时候,数据并没有这么夸张,转正和奖金还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按照目前的数据肯定是不行了。
好在当时也没有说到底是想怎样。
有时候,老板很喜欢回答得很清晰的员工,因为这是老板给员工出题,员工做出决定后,老板就会将这件事情了结。
有时候,老板又更喜欢回答得滴水不漏的员工,因为那样显得员工思虑周全,好歹不是“一根筋”。
只是随着研究职场的个人或者团队越来越多,好像无论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发展成为一个课题一样进行研究,真正在工作上进行深入研究的却好像是越来越少了。
这个现象,昆乔以前就注意过,而且还在上学的时候,特地去旁听了管理学院的一些课。
当时是想知道,那些企业管理的学生们到底要学些什么,才会在进入社会后就开始走管理这条路。然而,随着学习的推进,发现更多的不过是去学习一些管理的历史和理论,然后结合一些几十年前的案例分析,就算学完了整个课程,好像真的能够上班就可以用到的东西却很少。
看了一些同龄人的经验总结,说是工作中的技能,大部分是来自于自己在网上搜索所得,有的是前辈教的,所以进入职场后遇到好的领路人,就已经比很多人幸运得多。
想到自己一路过来,跟的设计师,好像更多的是对国外的向往,对艺术的探索,至于最后体现在作品上的是什么样的,主观的判断就显得微不足道,或者说有失偏颇了。
所以昆乔基本上是不会轻易的去评论一个人的,正是因为多了这样一份“谨慎”,甚至有人说她有些不近人情。她又不是感知有问题的人,人情这个东西,她不至于不近。
“想什么呢?是不是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的数据会这么好,你真的算上一匹黑马,厉害的很。”言宣说的这些话说事实。
只上昆乔从语气上却听出来,有点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