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朝廷责任(2 / 2)
朱棣点头,“也算合乎道理。”
徐景昌继续道:“对朝廷内部的,这就包括礼部培养人才,主持科举,选拔新秀。吏部挑选百官,考评官吏,安排职位。再有朝廷运转,离不开钱,户部管着钱袋子,就是干这件事的。而且朝廷之所以有威信,能让天下慑服,需要的是武力,这就需要兵部、五军都督府,统御兵马,剿杀匪类,对外用兵等等。”
朱棣依旧点头,“还有吗?”
“还有就是对外的……首先,朝廷要表率天下,公平公正,主持公道。因此刑名这一块,非常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取信于民。不然百姓供养朝廷又是干什么?”
朱棣听到这里,心中很是触动,“所以说这一次老大在江西干得很好,朕十分赞同。”
徐景昌笑道:“太子殿下固然很不错,但是也有疏漏。譬如说为民做主这事很重要,但朝廷也要赈济灾荒,救济贫苦,兴修水利,使百姓免于饥寒。又要修造长城,防范外敌。还要推行教化,给有识之士一条晋升之路。”
徐景昌侃侃而谈,朱棣连连点头,他们聊得看似和当下朝廷百官设置极为相似,没什么不同,但是仔细品味,似乎又有不同。
聊到了最后,徐景昌干脆道:“陛下,臣有个想法,就是要明确朝廷职责所在,讲清楚百官设置,各自限度。朝廷能管什么,要怎么管,把这个最重要的事情说清楚,公布天下。让军民百姓都心中有数,如此一来,根据这些事情,调整百官,增减官吏数额,明确职责。这样一来,陛下也好统御天下,方便治理百姓,监察百官。”
朱棣听到这里,连连点头,他属实有点动心了……官职改革酝酿太久了,朱棣也在不断调整,比如设置内阁,安排了平章院,又提升了通政司的地位,还在北平设立了通商部……可这些都只是小修小补,没有撼动根本。
如果像徐景昌所讲,能把朝廷需要做的事情写清楚,再根据这个,安排官吏,一切就清晰明了多了。
“朕赞同你的看法,放手去做吧,只要对大明好,朕都鼎力支持。”朱棣感叹道:“朕如今年逾不惑,孙儿都那般大了,为了长治久安,也属实需要处理好这些事情。”
朱棣笑着,把钓鱼竿又塞回了徐景昌的手里,“好好做吧,大明离不开你的好脑子。”
气势汹汹的永乐皇帝,问罪不成,还备受感动。
转过天,徐景昌就在通政司,邀请吏部天官蹇义,把大致的事情说了。
蹇义正在为了江西吏治的事情操心,骤然听到了这事,他先是一愣,随即大诧,根本不敢置信,反复询问,最终确定,他简直无话可说。
“这,这事情陛下怎么会答应!怎么会啊?”
徐景昌笑呵呵道:“陛下为了大明朝的长治久安,爱惜百姓,又有什么不对的?”
蹇义扭头,死死盯着徐景昌,冷哼道:“定国公,咱们都是聪明人,你就别装蒜了,陛下要是听了这话,只怕宫中内廷,就要悉数裁撤。整个官制都要改变。”
徐景昌豁然站起,急忙道:“蹇天官,我可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动静,我现在就去见陛下,收回我的提议,我现在就去!”
“你站住!”
蹇义恶狠狠叫住了徐景昌,盯着他道:“定国公,我也不管你想到没有,咱们俩不妨直说了,如果能干成这事,我愿意唯命是从,尊奉定国公的调遣。”
徐景昌眉头微动,思忖之后,轻笑道:“蹇天官,若是如你所言,这事特别重要,我们也未必一定要做成,只要能开个头儿,打下基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蹇义沉吟少许,便用力点头,十分钦佩。
这事的确急躁不得,事实上,只要能公布出来,明确朝廷职责所在,就是最大的胜利。
因为只要有这个白纸黑字摆在那里,皇帝就没法以一国奉养一人。
也就是说,内廷一堆的额衙门,包括锦衣卫在内,还有什么苑马寺、太常寺、太仆寺,一堆没什么明确职责,只是为了服务皇家的衙门,都要面临着被裁撤的命运。
因为事实上,现行的这套官制,是围绕着天子核心,构建起来的。
要不是这样,那么大个詹事府,能有什么用?
徐景昌这人也很有趣,他向来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布局的,他第一次坐镇通政司,就抢了许多权柄。
等他离任,又狠狠收拾了朝臣。
现在他回任通政使,更是拿到了近乎宰相的权柄,立刻就开始帮助朝臣这边布局了。
“定国公放心,我晓得该怎么办……这事情吏部在擅长,我把朝廷该做的事情,拟定一个草案,立刻交给你。”
徐景昌笑道:“那就有劳,我静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