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大树与小诗(2 / 2)
“我知道了,是以历史人物生平轶事以及评价为主线。再记一遍,是嘛,老师?”杜晓风的惊喜声从教室的后面传来。
“你说错了,应该是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科技,教育,格局等方面来说了吧?”
“嗯,有道理。““好像都有道理呀。”
“说得很好,第二条线,确实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对他所处的时代,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网详细梳理一遍。”谭希玲说道,“至于那位同学,说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来说的,也是对的,那是我们的第三条线。”
“可是,老师,我们记不住这些时间怎么办?”
“来,我们看看几句话,”谭希玲笑道,在黑板的中间位置写了四行字,“442,林丫头弃鼻签,一扇香鹦鹉,隔向偿关望,中民二半半。”
“这什么呀?”“这什么跟什么呀?”教室里是一张张懵逼的脸。
“像诗不是诗,粗读还押韵。”凌濛初的一句话,引得前后几个人笑了起来。
“在帮你记忆呢。”何诗菱笑笑,这方法,可行。
“啊?”凌濛初一脸错愕地看向何诗菱,又转向了讲台。
“我去,这天书呀?”唐霁用手挠了挠头,眨了眨眼睛,一时也愣住了。
凌初阳笑笑,准备回应唐霁的问话,却看到历史老师正看向这里。
“凌初阳,”谭希玲笑道,“的同桌,说一下,你的理解。”
“我以为是,”唐霁看了一眼凌初阳,发现,他在纸上写了几个字:这是历史事件。什么呀,是在提醒他的嘛?便一字一顿的说道,“这应该说得是几个历史事件吧。184-1842年的几件大事。”
“哦?哪几件呢?说说看。”谭希玲鼓励的眼神看向唐霁,走下了讲台,是他自己想到的,还是,有人在帮忙呢?
“林则徐,鸦片战争,琦善签订条约,奕山投降签《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协定关税,赔偿21元,从此,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社会。”
“啊?是这样嘛?”“不然你以为呢?”“我还以为历史课改成语文课了,要写诗了呢。”
“我还以为是一个姓林的丫头不讲究卫生,把挖鼻子的牙签扔了,又不懂礼貌一扇子把鹦鹉给扇飞了,人鸟相看,你一眼我一眼,一人一半对着看呢。”苏磊的声音引得教室里一片哄堂大笑。
“有才。”“我也是这想的。”“厉害呀苏磊。”
“好,很好,确实是历史事件,”谭希玲笑着走回了讲台,指了指苏磊,“你的联想力很丰富,很适合学好历史。”
“啊?”“还可以这样的呀。”“新鲜。”“不过,这林丫扔鼻签,我很喜欢。”
“别吵,看,老师又写字了。”“又有新标记了。”
“442林鸦琦鼻签,奕山降英五,割香关税偿,中民二半半。”谭希玲在旁边又写了几行字,“现在,可以理解了嘛?”
“哦。明白了。”“现在可以顺出来了,确实是唐霁说得那样。”
“我们可以用这位同学记故事的方法,或顺口溜的方法,诸如此类的口诀的方法,来记这位同学刚才说的历史知识。”谭希玲指了指苏磊,又指了指唐霁,说道。这位,这位,自己都差点把自己绕晕了。
“哦!”“明白了。”“这个方法好。”“老师,你有多少这样的诗呀,直接给我们吧。”
“可以呀。”谭希玲笑笑,“接下来的课程,课后大家先尝试自己写口诀,作结构图,我会在下堂课前给大家分享的我的小诗和结构图,可以嘛?”
“可以!”“好的。”“这样的方法,我很喜欢。”
“这样的课程,我很喜欢。”凌濛初笑着摇了摇,“听故事,写诗,画大树。”
“是的,这样的历史,我也喜欢。”王晓晓的声音从后面传来了。
“和老文枯燥读课本相比,大家都很喜欢。”耿欣雨笑着,点了点何诗菱的肩膀,“这老师不错哦。“
何诗菱笑着,看着她们,没有说话,不经意地看到凌初阳正倚墙看向这里……
“叮——”下课铃声,响了起来。
“这么快,就结束了?”“我怎么觉得,好像才刚上课似的呢?”
“我们周六再见喽。等你们的杰作,小诗和小画了。”谭希玲笑着走下了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