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拦路抢劫?不,抢字而已(2 / 2)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好句啊!
哎!不对啊!
这不是对联吧!
刘国文刚写下上联,突然觉得念不通了。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也不押韵啊,完全不符合《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的要求。刘国文一口气没顺的过来,差点闪了老腰……
不仅是刘国文,旁边很多人回过神来,都发觉了这里面的不对劲。碍于武定国的地位和威严,他们不好提出来。
不过,赵志成倒是给他们解了围。
“定国,你这好像也不符合押韵的规矩,这是对联吗?”
武定国没有觉得尴尬,他颇为深沉的看着大门,心里似乎有话要说。
武定国并不是不能写出很多经典的劝学对联,他的文抄公资料库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绝世好对联。然而,这个时候,他却一点也不想写那些东西。反倒是觉得,陆游的这句诗非常应景。于是他想也没想,就把这句话脱口而出了。
“诸位,这对联,并非武某故意写错,而是武某觉得,稷下书院本身不需要什么对联。它代表的意思,并不是武某一个人的意志,而是天下想出人头地之人,全部的向往所在。”
“武某当初创建稷下书院的初衷,也不是想给这座学院,打上某个人的意志。稷下学院是一所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学院,将来还会出现超过武某的伟人,哪怕他与武某的思想相左。”
“包容的学院,不需要添加武某的意志,也不需要武某为他增色。你们这些学子们的成就,才是它最好的楹联。”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武某留下这么一句感悟,当做稷下学院第一个名人留下的足迹吧。武某欢迎将来的人,超越武某,继续在这大门前,留下自己的感悟。就这样吧。”
标新立异,武定国打破了往常的惯例,不题词,也不留下对联什么的。他不把自己当做一个主人,或者是一个创始人那样,他只是把自己摆在一个过客的层面上,一个稷下学院造就的名人身份之上。
按照武定国的话来说,他不过是一个收集者,一个整理者,把先贤们的智慧,其他伟人的智慧,收集归纳,整理传播。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一直都存在着,武定国不敢把这些思想的缔造功劳,按在自己身上。
于是,他也决定,不留下楹联,不把稷下学院打上自己的标志。而是把自己,镌刻在稷下学院的历史上。
如此伟大的胸襟,让人闻之,肃然起敬。
刘国文懂了,他气势焕然一新,重新研墨,提笔。没有刚才的那么凌厉,力透纸背,这只是一个过客的感悟,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向往和崇拜。
其他人也懂了,也更加心生豪迈,将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未必不能像武定国一样。在这学院的大门前留下感悟。
今日他们以学院为荣,将来,学院以他们为荣!
从此,稷下学院门口就多了一块大石,上面镌刻着这么一句诗“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武定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