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募兵制的开端(1 / 2)
奉天殿,早朝
经过十几天的渲染,大明的这一场,关乎远征军统帅人选的武斗,关注度非常高。
然而!
与民间的高度期待不同,这几天军中大乱。
各地的卫所,出现了大量不同的声音——反对远征!
普通士卒,与将领可以捞军功,捞油水不同。
底层士卒要背井离乡,丢下父母妻儿,去万里之外,大明境外作战。
情绪上,他们是非常抗拒的。
“我走之后,家中老母无人照顾!”
“我才刚刚成亲,妻子怀孕,我若战死,妻儿今后谁来养活呢?”
“这一仗要是死了,连尸体都要埋在异国他乡,不得安息!”
“……”
一时间,各种丧气的话,在军营流传。
大明各地的很多卫所,底层士卒的士气,十分低落。
与此同时,流言蜚语四处流传。
并非有人刻意造谣,而是人的本性如此。
大中华有一个优点,热爱和平,勤于劳作。
但是!
这同时也是缺点,喜欢安逸,反抗而不反击!
纵观历史长河,每个朝代,都会有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他们抵抗侵略,打退外敌,书写了各式各样的传奇。
然而!
除了被大明视作鞑虏的大元铁骑,曾经横扫亚欧大陆。
大中华居然没有几次像样的,主动的,侵略性出击!
基本上,都是将跟周边邻国的纠葛,而爆发的防御或者反抗。
在不就是,将周边几个小国,打得服服帖帖,然后就高高兴兴的班师回朝了。
所以,经常会看到泱泱大国,国富民强,居然会被安南、高丽、西夏、吐蕃等等,这种弹丸小国频频挑衅。
相反,每每天下纷乱,战国七雄,楚汉争霸,三国鼎立等时期,烽烟四起的年代,却鲜少有听说外敌敢入侵。
因为,和平年代,大中华的百姓,更希望拿的是锄头,而不是刀枪!
更何况,如今已经太平了百年,士卒根本不愿参与战争。
士卒宁愿被将领盘剥,也不愿去建功立业。
他们只想守着自己的三丈狗窝,喝着筷子都立不起来的稀粥,苟延残喘!
这些是被儒家思想,以及千年封建思想驯化的结果。
这种情况,肯定不是一道圣旨,一纸诏令能够解决的。
而且,朱祐樘也不打算解决。
他也是帝王,他同样希望老百姓安分点儿。
然而!
如何解决士气低落的问题,却成了关键。
兵部尚书马文升出列,忧心忡忡道:“陛下,关于远征一事。
虽然,我等已经定了下来。
但是,最近各地纷纷传来军中急报,很多卫所的将士,都不希望被征调!
臣请延缓远征一事!”
原本,远征军的组建,需要调配哪些卫所的士卒,属于绝密。
要在出征的主帅,被选定之后,才会商议。
以往,事先很少有人知道。
甚至,很多人出发的前一刻,才会接到通知。
但是!
大明报社的存在,将远征一事,已经传遍各道府县。
现在,基本上所有卫所,都知道了这件事。
于是,就出现了,军中比较抗拒的情绪。
所有人不约而同的,看向张山风。
你干的好事,你自己解决!
以前信息不通,很多人出征之前,都还不知道自己明天要干嘛,更别说知道朝廷要调兵去打仗。
所以,很多时候,军令到了,在军法的威逼下,不得不扛着家伙,浑浑噩噩的,跟着大部队出去干。
现在,不仅道路修好了,信息传递更快。
有些消息灵通的士卒,很快就知道了,即将发生的大事。
而且,大明报社还推波助澜,将远征一事,炒得沸沸扬扬,生怕有人不知道。
这下好了,出事了!
所有卫所,都不希望自己,被调去远征军!
这事儿,要是处理得不好,可能会酿成兵变!
张山风出列,谏言道:“陛下,远征万里之外的德里苏丹国,路途遥远,艰苦异常。
为了防止有人叛逃,甚至兵变。
臣请奏,远征军采用募兵制度,朝廷配发丰厚的军饷,以吸引百姓或者军户投军。”
这话没毛病,跑那么远打仗,的确要选一些心甘情愿的人。
那么,自然要花大价钱,才能吸引人来投军。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否则,以现在大明的卫所制,铁定有很多人不愿意去。
到时候,打起来之后,这些人都是不稳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