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片瓦女孩 (1)三月桐始华(1 / 1)
都说多年媳妇熬成婆,而我就比较厉害了,我把自己熬成了婆婆的解语花。
每到周末去看她老人家,她总要先给我上一堂政治课。给我普及一下国内外形势,比如说***总统访问了哪个国家,比如说最新的****防治情况。
吃过午饭坐下来聊天的时候,她最喜欢给我唠叨她的人生轨迹。从18岁来小镇讲起,用她的话来说,感觉就像做了一个梦,转眼就89岁了。
婆婆有两句至理名言是描述女孩子的,我觉得挺有道理。
第一句:“女人太苦,如果有下辈子。一定要好生修行,不要托生女儿家。”
第二句:“女儿太难,就像一片瓦。盖了婆家想娘家,难两全。”
我觉得我婆婆真是个文化人,说起话来一套套的。老祖宗早就说了,生个儿子是“弄璋之喜”,生个女儿是“弄瓦之喜”。
当然,老祖宗说的弄瓦之喜,是给女孩子一架纺车,让她纺纱织布去,并不是说女孩子像块瓦片。殊途同归,一样的道理。
中国人传统的建筑是白墙黑瓦,盖在房顶的瓦片是半圆的弧形。上下依托,遮风挡雨仰或沐风雨。如果说女孩子像块瓦片,那也确实挺难的。
但我私下里认为,每个女人都是点石成金的天使。遇到一个好女人,即使一个男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给她一份爱,她就还给你满堂的花团锦簇。
比如我婆婆。
89岁的婆婆生活很有规律,她的王国就是3平方种满花草和应季蔬菜的院子。唯一的园丁就是我89岁的公公。
我很羡慕我婆婆,一个女人在89岁还能活出小公主的模样。在我公公的眼里,她不是89岁,她是他刚刚认识她那时候的十八九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许多人都只能在萧瑟的秋风中回首前尘,往事随风。怏怏地在扇面上涂抹两笔,胡乱祭奠一下青春。而我的公公婆婆,初见即携手,最美是初恋。
我的公公婆婆都出生于1932年。婆婆的娘家在缙云,一个山区小县。但是在婆婆嘴里,她的这个娘家可了不得了。
“我们卢堂啊,可是个大地方。一条大溪穿村而过,我们小时候都在溪滩上一边放牛一边抓鱼抓虾。那个鱼抓回来吃不完的,我娘就用文火细细的焙干,放在酒坛子里。整坛整坛的。不像王坑,连鱼腥味都没有。”婆婆边回忆边用眼角不屑地瞟我公公一眼。
“你听她瞎说,王坑也是有鱼的。我就是不喜欢吃鱼,不小心被鱼刺卡喉咙了就麻烦。王坑春天来的时候,锅台坐上火,焐上一大块咸肉,让它咕嘟咕嘟的滚着。再到后山毛竹园里,一锄头下去挖块笋。一锅炖起来,加点酸菜,那个汤雪白雪白的,能吃好几碗饭吧?鲜的你连舌头一起吞。卢堂大地方吗?也就比王坑大一点吧,还不是差不多。”我公公小声分辨道。
“上塘鱼,落山笋”,留在心里的都是舌尖上的乡村,谁不说俺家乡好。每个人都有记忆中的美食。我公公婆婆成功的把我给说饿了。
卢堂是缙云的一个小镇,王坑是武义的一个小村。两地相距约3公里,分别是两位老人的出生地。两位老人家对自己的家乡总要争出个长短来。还经常用征询的眼光看向我,要我分出一个高下。这事情让我这个小媳妇颇有些为难,天平不知道该倾向哪一方。
哪一方也得罪不起啊,我只能说:“卢堂好,王坑好,我看你们现在住的小镇最好。”
我们小镇曾经有过5多年的建县历史。作为曾经的县治所在地,它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它原来的名号已经逐渐被新的名称取代,但总有一些人会经常记起它。每当想起它,就像在远嫁的街头,忽然遇见一个娘家人,亲切的叫你的乳名。
我婆婆来到这个小镇的时候是195年,她19岁。
那时候,小镇还是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头,大家都叫它“宣平县”。
那时候,春渐浓,三月桐始华,已然开满山。
对了,婆婆的大名就叫徐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