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午宴(上)(1 / 1)
李翔也总是自豪的回答:“这是咱们市万维汽车新出的霹雳跑车,带自动驾驶,百公里加速17秒,售价5多万,目前还没发售,不过也快了。”
听说只是国产跑车,有人大感失望,有人却兴趣大增,开口询问霹雳跑车的具体性能配置。对于这些潜在客户,李翔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霹雳跑车的动力、加速性能、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等信息,详细解说了一遍。直到绿灯亮起,李翔才收住口,朝几名听的入神的车主挥了挥手,踩下油门。霹雳跑车起步加速,驶过十字路口,朝蜀都大学的方向开去。
经过2多分钟的艰难行进,终于赶在中午12:之前到了自家楼下。在这里已经停了两辆蝴蝶跑车,一辆白色的,是王小玲最新更换的座驾,一辆粉色的,是前些日子李翔送给杜晓梦的那一辆。现在这辆车出现在这里,看来杜晓梦已经提前赶到了。在两辆蝴蝶跑车旁边还停了一辆斐乐轿车,是属于老爸李建军的座驾。李翔本来想送他一辆霹雳跑车的,结果老爸嫌弃霹雳太过张扬,不符合他的教授身份,只是开走了李翔淘汰下来的那辆斐乐轿车。其实这辆斐乐轿车内核并不差,全功能自动驾驶,1公里续航的锂空气电池,各种安全设施,都配齐了,但它的外形实在是太过普通,和两辆敞篷蝴蝶跑车一辆霹雳跑车放在一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停好车,李翔带着小蝶上楼,回到了家中。刚刚进门,就看到王小玲独自一个人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不由出声问道:“妈,怎么只有你自己,小雪和晓梦呢?”
王小玲指了指厨房的方向,说道:“那两个丫头,正帮着你爸做饭呢。这个就是小蝶吗,长得真是可爱,这看起来和一个正常人也没啥区别呀,儿子,你不会是骗我吧?”
李翔把小蝶拉到王小玲的身边,说道:“离远了看是没啥区别,离近了你就能看出差距了。小蝶这一身皮肤是硅胶的,当初定做的时候,花了一万大几,用来唬唬人还是没问题的。”
见到王小玲,小蝶很是礼貌的躬身行礼,说道:“阿姨中午好!”
“你也好,小蝶,欢迎来到我家做客。”
王小玲拉着小蝶的手仔细看了好一会儿,总算发现了一些异常的地方,首先是小蝶的脸长的太过卡通,眼睛大的出奇,正常人类哪有长成这样的,其次这套硅胶皮肤已经将人类皮肤的触感和颜色模拟了九成九,但毕竟不是真的皮肤,汗毛和汗毛孔都是没有的,睫毛、眉毛和头发什么的,也都是后粘上去的,离近了一看很容易穿帮。
“啧啧啧,真没想到,现在的机器人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这种程度。就小蝶这样的机器人,走在人群中,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了。阿翔,你在电话里不是说小蝶是人工智能吗,怎么又变成机器人了?”
“小蝶的本体是运行在超算上的一个人工智能程序,现在出现在你面前的机器人,只不过是她远程控制的一个机械分身罢了。”
这时,一身乖乖女装扮的杜晓梦从厨房里走了出来。见此,李翔好奇的问道:“萌萌,你不是在厨房里帮忙吗,怎么出来了?难道午饭已经做好了,这动作够快的呀。”
杜晓梦对着李翔的方向翻了一个好看的白眼,说道:“我的厨艺如何,你又不是不知道,煮方便面是我唯一会做的吃食了,让我留在厨房,难道你中午想吃黑暗料理吗。我刚刚在厨房,只是做了一些择菜、剥葱之类的准备工作,现在要开火炒菜,我帮不上什么忙,也就出来了。”
“好吧,让你做饭,实在是有些为难你了,厨房里有我爸和小雪在,也足够了。”
这时,坐在旁边无所事事的小蝶插话进来,问道:“哥哥,需要我去厨房帮忙吗?”
李翔拍拍小蝶的肩膀,说道:“怎么把你忘了呢,去吧,去厨房露两手,让大家都尝尝你的手艺。”
看着小蝶离开的背影,王小玲好奇的问道:“小蝶还会厨艺,她的水平如何?”
“小蝶是人工智能程序,她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只需上网查看一些食谱和做菜的视频,就能掌握一手不错的厨艺。在我的别墅那边,一直是小蝶负责打扫卫生和做饭,基本没出过差错。厨艺水平,大概和酒店大厨相当,待会你尝一下就知道了。”
小蝶这个人工智能的存在,杜晓梦很早就知道了。当初海峰手机发售时搭载的系统,也是李翔和小蝶共同出手优化出来的。只是杜晓梦从来没有想到,小蝶这么高大上的智能机器人会和做家务,下厨房联系到一起。现在听到李翔如此说,杜晓梦双眼就是一亮,开口询问道:“阿翔哥,像小蝶这样的机器人,你手里还有没有,能不能送给我一个?不需要像小蝶这样聪明,只需要会做家务、收拾房间,会炒菜做饭就成。”
“和小蝶同型号的机器人,我手里还有几个,做家务、做饭都不成问题。但它们都没做硅胶皮肤覆盖,样子看起来有些磕碜,如果你不嫌丑,就搬一台回去好了。”
“那小蝶的皮肤哪里来的,我能不能买一套差不多的硅胶皮肤给机器人套上?”
“小蝶的皮肤是她自己设计出图,然后找网上的商家定做的,花了一万多块呢。拿到机器人之后,你也可以按照尺寸定做一套硅胶皮肤给它穿上。多加点钱,弄一套明星同款皮肤都没问题。不过你不能定做男明星同款皮肤,否则我看到会吃醋。”
杜晓梦再次甩了个白眼给李翔,说道:“我可没有那么变态,放个硅胶假人在家里,半夜看到还不吓死。定做一款卡通造型的皮肤就好,看上去软萌可爱,还能规避恐怖谷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