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2-09章 卫伯和 ? 柩谥(2 / 2)
在这之后,卫伯和接过了太宰之位。
当初在周公旦制定《周官》之时,便事无巨细地划定百官职责,而其中篇幅最长、条款最多者,当属天官太宰无疑。
太宰最重要之事,便是总领“六典”——其中,太宰负责治典,以此经略邦国,治理官府,统率百官,规纪万民。
做完本职工作,还需指导监督其他五位上卿之典,所谓大司徒之教典、大宗伯之礼典、大司马之政典、大司寇之刑典、大司空之事典;
“六典”之后是“八则”:主祭祀以驭其神,掌法则以驭其官,废置以驭其吏,禄位以驭其士,贡赋以驭其用,礼俗以驭其民,刑赏以驭其威,田役以驭其众;
“八则”之后则是“八统”:亲九族,敬故友,进贤才,使能臣,保有功,序尊贵,达吏治,礼万宾。
其后,还有“八法”治官府、“八柄”驭群臣、“九职”任万民、“九赋”敛财贿、“九式”节财用、“九贡”致邦国之用、“九两”系邦国之民。
此外,每逢大祭祀、大朝觐、大会同、大宾客、大军旅、大田役、大丧荒这七种国家大事之事,还需要太宰来全权操持。
不仅如此,百官的例行考核、赏罚、升迁、任免都需要太宰操刀。其中月终之考曰“要”,年终之考曰“会”,每隔三年还要大“计”群臣,论功行赏。
种种……
卫伯和每想及此,都不禁仰天长叹——大周之太宰,莫不是为超神之人设定的罢?
而之所以说这差事吃力不讨好,便是因为身为太宰一旦不称职,虽少做少错,国家必会陷入混乱与无序。可如果要当个称职太宰,多做必然多错,免不了落得荣夷公这般冤屈下场。
平心而论,卫伯和敬佩荣夷公。
卫伯和不善财政之务,常常扪心自问——若身处荣夷公昔日之境遇,寡人能做得比他更好么?非也!除了“专利”之策,还有何策能让大周迅速国库充盈?非也!
如果说定要从荣夷公新政中挑出毛病,也只能说他为人处世太过激进,得罪太多既得利益者,故而埋下祸根,大业未成、死不瞑目。
有了荣夷公的教训,卫伯和故而在太宰位上如履薄冰,也总想另请高明以取代自己。可这苦衷如何能与外人道哉?哪怕是对芮阜也难以启齿。
更何况,芮阜即便再修炼十年、二十年,或许也无法胜任太宰高位。与其陷之于德不配位的骂名,卫伯和宁愿再另等高明。
转过天来,雄鸡三唱,东方发白,便是祖奠之日。
这虽是太卜选定的良辰吉日,但镐京城上空却笼罩着无尽的灰蒙与阴暗,也让卫伯和心中颇有不详预感。
国人们起得比卿大夫们早多了,尚未卯时,大周祖庙就被闻讯而来的围观者们围得水泄不通。太庙前,虎贲师的将士们不敢懈怠,用血肉之躯将纷扰的人群隔开数十丈开外。
太宰府到太庙的距离并不远,可卫伯和乘座的轺车却足足开了半个时辰才抵达。庙外气氛之压抑,人潮之蜂拥,也让他始料未及。
有周以来,历代天子何曾“享受”过如此喧闹的祖奠仪式?于普通人家,祖奠仅是出殡前的私密哀悼仪式,可到了周王胡这里,却有了万人空巷的浩大场面。讽刺的时,他们似乎并非为天子哀悼,而是别有用心。
谩骂者、讥讽者、闹事者,比比皆是;喧嚣声、嘲弄声、倒彩声,此起彼伏。
待到辰时,鼓响三声,钟磬大作,却依旧掩盖不住如潮的嘘声。
卫伯和微抬眉目,见周、召二公、程伯休父等人皆怒目视向人群,他们只恨法不责众,对外头的这些起哄的乌合之众无计可施。再看虢公长父,他阴鸷的眼神中似笑非笑,似乎置身事外一般。
祖奠仪式开始,在大宗伯王孙赐和太祝唱完祷辞后,主丧人卫伯和头顶素带,身着丧服,翩然来到灵柩之前,双膝跪倒,三拜九叩。
而在他的身后,三公九卿、王室宗亲、前来奔丧会葬的各诸侯国使臣皆各着孝服,眼中满是忧愁,在太庙内肃立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