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蛇蝎心肠(1 / 2)
帐内,烛光微弱,一头戴黄巾男子,将头深埋,不敢直视,毕恭毕敬递上一封书信,此信封面写有“翊棠亲启”字样。
以具遮面,隐匿身份,怎会被人知晓,翊棠心中带着诸多疑惑,接过书信,缓缓打开,借着微弱烛光,逐字端看。
“昔日,郊外荒野,吾与风兄相识于危难之间,共存大义,结为兄弟,誓以同死。
然,天妒英才,大志未成,命丧贼手,吾深感痛心,本欲随之而去,奈何公子年幼,深受风兄托孤之义,不敢违背,苟活至今。
秋某自惭,有失重托,契丹之乱,流离失所,几经探寻,未有音信,痛心疾首,无颜存世。
当今朝廷,豺狼冠缨,麻不不仁,欺辱百姓,祸害四方,人神共愤。吾受天师重托,庇佑一方,贱命虽不足惜,大义却不可失,只盼残躯壮志,可为百姓鸣冤。
风兄之灵,吾罪难恕,有失昔日共誓。
天公垂怜,今日,幸得公子下落,心愿已了,公子可代先父割恩断义,吾必受之。
唯有一事不知,公子为何与豺狼为伍,屈身朝廷,若欲取功名,图富贵,吾愿献首级以成全功,书不尽言,死待来命。”
看着落款那熟悉的名字,翊棠早已泣不成声,痛哭流涕。痛心疾首,高呼:“义父!”有感而发,独自言语:“义父,如今处境,非我之愿,怎奈不知义父所在。”
黄巾男子见状,从怀中掏出一块金锁,递上:“少侠,此乃门主特意嘱托,您请细看。”
金锁之上,一个大大的“风”字,格外显眼。
翊棠一眼便知是家中之物,双亲面容,瞬间浮现,情绪崩溃,跪地痛哭。
“少侠若有意与门主相见,可与我一同归去!”黄巾男子趁势说道,“我乃黄土军,这城外各地,皆有我军密道,少侠可随我共往,必不惊扰他人,敬请放心。”
原来,这黄土军是通过密道穿梭营中,怪不得没有一点动静。
翊棠虽然有意,但不辞而别,恐惹赵琼担心,一时犯了两难。一边是父亲生死之交,一边是朝廷义军,该如何抉择?翊棠苦思冥想,突然“开窍”,何不撮合双方,消除误会,达成共识,岂不美哉?
“英雄请先回去,我还有事,稍后便到。”翊棠说完,准备离开。
“少侠可是要去揭发?”黄巾谨慎问道。
“非也。”翊棠一惊,为自己考虑不周而引出误会深感惭愧,解释说:“只是有来不可无往,我需前去解释清楚,再行离开。”
“少侠若去说明,他们可还会放你离去?”黄巾担忧道。
“放心,我定会说服众人。”翊棠满是信心。
“既然如此,那我就先回禀门主,咱们山上见。”见劝说不得,黄巾只得离去,想到他武艺高超,若真要离开,怕是无人能挡,临行前又问道,“少侠可有信物交与门主?”
翊棠想了想,说道:“稍等。”随后,写了一封回信,交与黄巾。
信中写道:
“孩儿虽幼,粗识礼节,尚知忠义,感念桃源之情,每每想到,无不三叹而流涕。
昔日之乱,家母为护周全,魂归苍天,与父团聚。
孩儿流离失所,无所归处,幸得青玉二君垂爱,拜入山门。
奈何奸贼当道,容身不得,几经周转,生死难测。心无归处,流落四方,危难之时,碗饭救生,心生感激,留军报恩。
今至岱山之水,方知父信,即当面请辞,再行身归,江湖大义,愿结永好。
若有异心,神人共诛。披肝沥胆,笔楮难穷,瞻拜有期,伏惟招鉴。”
黄巾拿着书信,趁着翊棠转身功夫,遁地而走,瞬间消失,毫无痕迹,不禁赞叹。
翊棠按难不住,直奔赵琼大帐,却见帐内灯火通明,身影晃动。本欲进入,听到帐内二人攀谈,起了兴致,制止门卫报信,竖耳“偷听”。
这位面具少年,如今是营内红人,况且平日与御史大人交好,因此守卫并未多想,由他自便,只装作没看到。
“大人,你可想好,真要这么做吗?”帐内,楼兰声音清脆,满是忧虑。
“虽说无奈,但我已做决定。”赵琼叹了口气,做着决定。
他们究竟在说什么,做了什么样的决定?翊棠带着疑惑,继续偷听。
“那,阿宝怎么办?”楼兰提醒道。
“正好近日他在养伤,如此,便是最好时机。”赵琼语气中透着庆幸。
与自己有关?翊棠这回更有兴致了,又贴了贴耳,完全不顾形象。
“那我明日就去准备。”楼兰握拳行礼。
难道要出来了?翊棠吓得连忙躲开,生怕被撞见。
“慢着。”赵琼却突然制止,闭目仰天,问道,“我这么做,会不会太残忍。”
“大人心系天下,实乃苍生之幸。”楼兰宽慰道。
“可这样,对他们终是不太公平。”赵琼犹豫着。
“如今天下大乱,众人不想着从军报国,只为各自利益,相互搏斗,惹得朝廷内忧外患,实乃可恶,死不足惜。”楼兰眼中满是坚定。
与武林各派有关?翊棠听得更迷糊了。
“我也不想如此,只是如今各大门派看似联手,却心生各异;五米教高手云集,众人却都不施展真本领,只让阿宝一人‘送死’。”说着,重重锤了锤扶手,发泄怨气。
“大人妙计,不仅可破邪教,更可借其手,让各大门派自相残杀,消除实力,便于日后肃清。”楼兰为她倒了杯茶,送到面前。
“是啊,当下并无良策,那普生寺去了许久,仍无进展,必是懈怠。”赵琼接过茶杯,喝了一口。
普生寺?他们不是撤走了,究竟是这么回事,翊棠满心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