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愚信(1 / 2)
在很小很小的时候,范勇就认识了李书瑶。
那时候他还没有懂得很多,甚至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
要怎么形容他们俩之间的关系呢?
他不知道。
玩伴,朋友,邻居家的孩子……又或者是那句最为俗套的青梅竹马?
这些词汇他那时都不晓得。
尚且稚嫩的孩童只知道最纯粹的东西,喜欢跟着谁待在一起最开心,就一直跟着。
大概也就是那样的关系吧。
但是小时候能玩的时间并不多。
在还不能种地的年纪,也要帮忙搬一些东西,帮着做饭拿盐糖,在稍微能经得住一些体力活之后,往往是汗水包裹着疲惫,直到身体上边的汗水变凉了,才意识到天也黑了。
在他们这个村子,变化是一种很罕见的东西,比较特殊些的,也就是一些节日会吃上比较好些的东西,但也好不了太多。
很多时候只有到了晚上,才能跟着她一起躺在稻草上,看着黑漆漆的天上面一闪一闪。
那段时间他们都不知道,宇宙是什么,也不知道每一颗星星呈现的闪烁都是过去的光影。
那时候他们两个只是单纯觉得,星星很好看,就那么躺着很安心。
直到六岁那年,兴许向往以前那个年轻有志的青年们到各个落后的乡村作为教师让从没有念过书的孩子们也能受到教育的时代,他们村子也来了一位姓李的青年。
作为老师而言,他是很合格的。
他拥有着开放的思想,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以及对于小孩的耐心。
那时候的上一届的村长对于他的到来表面上是满怀关切的,也没有半点阻止的意思,甚至新建了个比较大的屋子作为教书用。
随着村长的肯许,不管资格多老的老人再怎么不情愿也只能点点头。
至少明面上,他们不能说不。
于是那时候,他们白天能不一起跟着干活,而是在很凉快的室内中,坐在桌椅前,捧着一本书,跟着那位年轻的老师一字一句的念。最开始念的课文已经忘了,但是当时那种新鲜的感觉,现在也还留着。
一开始教室是坐满着了孩子。
但这种局面不能持续多久。
义务教育是存在的,但在偏远到了一定程度的村落中也很难变成一种固定的东西……村里的大人很快意识到,只要孩子自己不愿意去,那个老师也没有办法。
孩子们愿意去吗?他们当然愿意。
但是对于村中的大人来说呵骂和棍棒总能解决一些问题,孩子自己愿不愿意都无所谓。
还记得那时候,他觉得只要对爷爷和爸爸说出知识给他带来了什么,让他知道了什么,就能够有用。
“你说太阳是叫恒星是吧?我就这么告诉你,不管天上挂着的是恒星还是什么东西,你都得在白天去帮着种田,而不是去学那些没用的东西。”
爷爷满不在乎的话语,让年幼的他深深记住。
后来他终于知道了,爷爷不算什么实用主义,但在固执了半生的老人眼中,种田就等于活着,干活就能换饭吃,其他的就是没用。
爸爸没有多说什么,他说的话只不过是他经常用的一句:“听你爷爷的,他说得对。”
郁闷吗,还是憋屈。
年轻的孩子脑海中没有这么恰当的形容词,他只觉得很想把用力把石子丢进河里,就像他的心里也如河中的浪花一般不平静。
“也许大人们说的也没错,但是老师不也说过吗,书本里的东西我们不一定全都用得到,但我们只有知道那些东西才能换一个角度来看看我们现在有的生活。”
她从小就很聪明,也很愿意学习和记忆老师说的话。
没有她的话,他应该是不敢反抗的,如果他周围所有人都告诉他自己做的是错的,那他就不敢去想自己有可能是对的。
全村我的小孩中逐渐只剩下李书瑶还在白天去念书,早晨中稚嫩而洪亮的读书声,逐渐变得只剩下她一个人还在坚持。
她的父母想管她,但她一直不肯改变自己的想法,认为这才是她需要的。
对于这种情况,李老师当然知道孩子们自己的想法,但他又能怎么样呢?再优秀的老师也改变不了孩子们的家长是怎么想的。
不过晚上的时候,家里的大人熟睡时,他总是跟着她偷偷跑过去,这时候李老师会很开心,给他们俩开个灯。
没人知道他们两个小孩会在晚上偷偷去上课……这本该是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的。
那无疑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并且持续了很久,哪怕后来他有一回偷偷溜出去被抓到也没能改变。
哪怕长大了之后,只有她如愿考上了大学,他也真心为她高兴,并在那一年在村口笑着挥手送别她。
这本该是一个再美好不过的故事。
直到她回来了,刚好在村子里闹旱灾的时候……
“你不该回来的。”
范勇回过神来,漂浮在河面的女人脸上满是惨白,没有聚焦的瞳孔显得涣散,仿佛一具浮尸……可他仍能从中看到,她去年回来的时候发自真心的笑容。
“你如果不救我的话,他甚至不会怀疑你这么一个被救下的人,而且把他的同伴卷入进来恐怕他不会轻易放过你……他很强大,我能感觉到他甚至没有多认真对付我,他一直游刃有余。”
“可是……”
范勇紧咬着牙,很是不甘。
“我不想,又一次没能救下你。你不该和那群人一起死。”
“……傻瓜,我早就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