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光生伏特效应(1 / 2)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轮空,根据诺贝尔奖基金会法规,如果本年诺贝尔奖轮空,将会在下一年再次评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如果下一年再次轮空,则该年的诺贝尔奖彻底轮空。
因为众多物理学家的支持,爱因斯坦终于在1922年因为解释了光电效应,而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奖。
可是1922年,关于相对论的争执依然激烈。比如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引出狭义相对论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主创人迈克尔逊,到死也不承认狭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是根据你的实验得出的结论。
迈克尔逊:滚!
所以在诺贝尔奖委员会在授予爱因斯坦的诺贝尔奖时,对相对论只字未提。并且要求爱因斯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感言上,也不准提及相对论。
可是此时的爱因斯坦,在经历过失望之后,对诺奖早已经心灰意冷。所以即便是知道了自己获得诺奖,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行程。
爱因斯坦也因此错过了1922年的颁奖,最终在1923年的7月,爱因斯坦在哥德堡领取了1921年的诺贝尔奖,并讲述了相对论。
192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哥本哈根诠释掌门人玻尔。
说来也巧,1922年爱因斯坦提名了玻尔,玻尔也提名了爱因斯坦。而结果是这两个后来因为量子力学,“老死不相往来”的人,同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上帝不会掷骰子!
玻尔:你在教上帝做事?
只可惜因为行程问题,爱因斯坦最终没有和玻尔同时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
算是一个遗憾吧!
光电效应是因为金属核外电子的不稳定性,导致核外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产生了电子跃迁现象。
根据光电效应的解释,光电效应说的是光和金属之间的放电现象。
而眼前的灵根测试,发生在人体和灵元珠之间,这两者似乎没有联系!
实际上并非如此!
首先从本质上来说,光是一种电磁波,而人体同样会释放电磁波,只不过人体释放的电磁波,其频率不在人类肉眼可见的波段。
物理学上认为,所有“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其自身都会释放电磁波。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温度,所以世界上任何物体都会释放电磁波。
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的物体都会发光,只是人类肉眼凡胎,看不见而已。
同时又因为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都具备核外电子。所以从理论角度来说,任何的物体都会产生光电效应。
不过这些只是理论之中,因为除金属外,其他物体的核外电子相对稳定,人体释放的电磁波所携带的能量,不足以让这些物体的核外电子产生电子逃逸。
所以姜末在看到灵元珠发光之后,脑海中从光电效应又想到了另外一种效应:光生伏特效应。
想到这一效应的原因,除了因为电子跃迁产生的联想,还因为姜末看到了那灵元珠的材质似乎是玻璃。
玻璃的主要组成是硅元素,而光生伏特效应,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也是硅。
光生伏特效应效应又被称为光生伏特原理、光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