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粒子对撞(1 / 2)
二十世纪以来,大型粒子对撞一直都是高能物理前沿科技的代名词,同时,其设备高额的建设和维护费用令绝大多数机构和国家望而却步。
跟托卡马克和仿星器不同,粒子对撞机的技术门槛其实并不高,就拿正负电子对撞设备来说,国内不少二流高校都有配备相关设备用来教学,不说跟生物显微镜一样烂大街,最起码算不上稀奇。
关键还是在于粒子对撞机的前缀“大型”或者“巨型”。
目前世界上明面上最大的粒子对撞机轨道长度达到了27公里,其可以将数以百万计的粒子加速至光速的9999%。另外,坊间有传闻,国内正在建设7公里级的超级粒子对撞机。
事实上,在林远出道之前,国内确实有在规划超级粒子对撞机,不过因学术界观点不统一,所以尚未能争取到足够的经费。
林远出道后,更是因为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占用了大部分的资源,所以超级粒子对撞机项目被无限期搁置了。
直至今日,由于隔壁彩虹之门项目的推出,国内科研界又掀起了一股跟风建设对撞机的呼声。
所以,这个对撞机究竟有什么用?为什么大家这么重视?
首先,在科研界,有一则观念受到大家的普遍共识,那就是想要突破现有的物理学瓶颈,必须寄希望于新粒子的发现。
对现有的基础物理学研究越透彻,人们就越绝望,仿佛有一个名为现实的牢笼,将人们锁在原地,不得存进。想要突破这座牢笼,就必须在现有物理学之外去发现新的突破点,而粒子对撞,就是物理学家们最寄予厚望的方向。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就连核聚变裂变,其实都只是粒子对撞的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运用。
而在林远和接引的视角里,其实粒子对撞还有另外一层意义。
根据四维理论,三维空间的物体在空间挤压碰撞,会有一定程度的在阴阳轴上发生位移。
而物体在第四空间轴,阴阳轴上发生的位移,在三维空间中表现为质量和能量的转化,也就是所谓的只能转换定律。
当然,这套理论暂未被科学界接受。直到研究和观测手段更进一步的时候,科学家们才会发现,质能转换其实并不是即时的,即质量消失后会有一点极小的时间间隔,能量才会诞生。
物理现象背后都会有严格的逻辑存在,随着科学家们对质量消失而能量又未产生这段时间的不断深入观测和思考,最终才会得出宇宙第四纬度的存在的结论。
而林远在接引的帮助下,直接从结论开始反推现象,相互印证之下,得出了更直观的感受。
相撞的两束粒子,就好像两股对冲的水流,在空间上无处可逃时,就违背了自然状态下水往低处流的原则,向高处溅起浪花,浪花一朵朵,在引力作用下又顷刻落下,噼里啪啦。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粒子对撞的效率非常之低,相比可控核聚变设备来说低了一个量级。但好在粒子对撞所采用的粒子选择范围更广,不像目前的可控聚变基本只能选择氢的同位素。
筑基后的林远在接引的指引下,从神识的角度理解粒子对撞,觉得其很悲哀。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好像打桌球,根本不瞄准,就指望大力出奇迹了。
是的,对粒子轨道波形不研究,对频率和波长不能调配合适,只靠人品来撞,靠数量来堆,这对科研工作来说,不可悲么?
在没有神识来观测的情况下,靠大量试验来归纳总结大力出奇迹得出的结论,这对工作人员来说简直就是灾难级别的工作量,难怪乎近百年来基础物理没有大的突破。
按理来说,目前这种科技水平的情况下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纯属钱多没地方花,就算是为了高大上的所谓科研工作,也不至于浪费成百上千亿来玩儿这个弹珠游戏,商人逐利,在明显投入产出不能平衡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做呢?
这个世界光鲜的背后,水很深啊。
林远:接引,没有其他办法了么?好不容易才实现能源自由,这一朝就要回到解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