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力场压缩试验(1 / 2)
不甘心也没有办法,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林远很快便决定了终止本次行程。
打道回府的路程很顺利,除了茫茫大海与海鸥剑鱼相伴,林远没有遇到其他异常事件。
磨刀不误砍柴工,林远决定还是先攀好科技,再突破修为境界。
黑洞材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宇宙周期的角度上讲,其与暗子瑶光课题是一个级别的。
引力发生设备,这在数年前就已经小范围普及了,但那仅仅是在应用层面上。在科技层面上,引力制造并没有太大的突破,毕竟这玩意儿从发现到现在,这才几年?
当然,科学院还是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在研究引力分支的,但是因为没有抢到筑基期的弟子,进展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说到底,还是太缺人才。
尽管林远已经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八所也成为了国内规格最高的人才培养机构,挑选的也是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人才,但总的来说筑基率也还是相当感人。
数年来,八所总共也才培养了不到二十的筑基修士。鉴于目前国内科研百花齐放的态势,总归是僧多粥少了。
这种局面随着林远的重视得到了改善。
在基础理论上,不管是引力还是斥力,本质上还是一种波,与电磁波相比,仅仅是方向上的不同而已。
就目前的引力波生发设备,采用的原理其实还是电生磁的老一套。其不同之处,就在于调频磁场的相互叠加。
两道或多道频率波长相匹配的电磁波通过特定的空间夹角相互叠加碰撞,就会使得其波向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而波象一旦从横纵波转化为横波,电磁力也就转化为了普频的万有力。
理论上是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无比的艰难。
首先最大的限制条件,就是如何选择这相互叠加的电磁波频率,又以何种角度进行叠加才能使波向发生质变。
而分析和观察电磁波和力场波最直观的手段,还是筑基修士的神识,于是这个问题又回到人才培养方面。
当然,有林远的亲自加入,引力波发生仪的更新换代进入了快车道,通过大量的试错实验和总结经验,林远很快将力场产生的效率提高了一倍。当然,就能量转化率来说,也无非仅仅是从1%到2%的提升。
如何提高力场的能量转化率,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林远没有这么多时间精力来慢慢磨这项技术。
于是乎,他借调自己的大弟子聂雄飞,让其配合接下来的引力生发设备优化工作。
聂虽然在科研上比不上林远自己,但是用来当做观测手还是足够的。虽然说起来不太好听,但实际上其就是个工具人。
抽出空来,林远便开始进行了下一个步骤的研究,那就是全方位引力场设备的研发。
相比而言,这个研究的难点倒不是波向的观测,而是空间计算方面的问题。
通过怎样的空间组合,将数台或者数十数百台力场发生仪对准同一个地方,使其叠加后形成球形的全方位的类引力场?这个问题足够数学家们喝一壶了。
经过大半个月的计算和论证,林远暂且选择了其中最优秀的方案,足球型。
标准足球共游32个面,其中五边形12块,六边形2块,所以这个方案需要用到力场发生仪共三十二台。
经过三天三夜的赶工,终于,三十二台定制的引力发生仪生产并组装完毕了。
第一次试验,三十二台相互串联引力设备同时激发。
透过观察设备,林远和研究小组一同观看辛苦了近一过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