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说咋整就咋整(1 / 2)
进入到鱼行屋里,大伙都把自己兜子里的钞票倒在炕上,好家伙,挺大一堆呢,不过基本上都是毛票,或者是一块两块的。
大伙一起动手捋钱,面值一样的都放在一起,最后再过数。
算了半天,大伙吓了一跳,加起来一共将近五百块。
“不错不错,扣大棚的钱都卖出来啦。”鲁大龙十分满意,看来明天还得多运过来一些。
今天运来的,不到十分之一,这些青菜,争取在年前卖完,到时候也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每家分上一百多块,都够过年的啦。
“看来这大棚蔬菜挺有搞头。”鲁大龙不由得动了心思,要是扩大规模,真能增加不少收入。
李卫国却摆摆手,他可不想搞这个,用不上两年,城郊这些地方,塑料大棚就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到时候,蔬菜价格肯定下落不少,哪能像今天这样,顾客都跟抢似的。
天还大早呢,李卫国索性叫大伙都去集市上转转,给家里买点年货。
他则领着李小梅和李小鹿,身旁还跟着葛卫红和吴小玉,一起去熘达。
葛卫红这丫头,遇到啥都想买点,而且她现在兜里也有钱,买完的东西,就往李卫国手里一塞。
不大一会,李卫国就变成一个行走的货架子了。
“哥,大块糖!”李小梅发现一个卖大块糖的,今天是小年,正好吃这个。
葛卫红早就凑上去,直接买了二斤回来,都一人拿着一条,嘎嘣嘣地嚼着。
李卫国俩手都占着呢,拿满东西,只能愤愤地望着葛卫红:“小心把你的大牙粘下来。”
葛卫红哼了一声,还朝他晃晃手里的大块糖。
还是吴小玉微笑着,把自己手里的大块糖,凑到李卫国嘴边。
李卫国咬了一口:“嗯,真甜!”
等到第二天,卖菜的大卡车,从一辆变成两辆,人手也增加了不少。
李卫国昨天跟了一天,知道大伙的业务也都熟悉,就不用他盯着了,于是开着小轿车,把吴小玉和葛卫红送到火车站,这俩丫头,也得回家过年。
大包小包的,都帮着她们倒腾到火车上,李卫国这才挥手告别。
“国子哥,再见。”葛卫红的脸上满是不舍,她都想在大馒头屯过年了,不过家里不让。
吴小玉也朝着李卫国挥挥手,两个人的目光对视着,直到列车员催促时间快要到了,李卫国这才跳下火车,目送着绿皮车慢慢悠悠地消失在视野之中。
在列车上,吴小玉也凝望着车窗外的景色,目光有些出神。
她心里也想在这边过年,不过父亲今年终于回来了,一家人好不容易团聚,她当然也要陪着父母过一个团圆年。
“小玉,要不咱们过完年再来?”葛卫红的声音传过来。
吴小玉笑着摇摇头,等过完年,也快要开学了,再来只能是暑假了。
不过她的心,却已经留在这里。
李卫国也不闲着,开着车,给一些老朋友送鲜菜,像是油料厂和生产资料站这些,都送过去一些。
除了青菜,还有大馒头屯的特产:稻花香大米。
在他们这边,大米可是稀罕玩意,油料厂的张厂长也乐呵呵地向李卫国询问:能不能多弄点,也给职工分点福利。
“今年种的少,等到来年,肯定管够。”李卫国也郑重许诺。
他也去了刘县长家一趟,送了一些鲜菜过去,这一次,县长夫人也没再给他钱,而是临走的时候,塞给李卫国一些烟酒糖茶之类,这也是关系更进一步的表现。
处理完这些事,李卫国就窝在家里,安心过年。
一直到腊月二十八这天,大棚蔬菜也彻底清理干净。
李卫国也大气,直接给村民家里,都分发了芹菜韭菜,还有几根黄瓜。
最后分钱的时候,这些种植户,正好每家发了二百块钱。
而那些没有加入水稻种植的村民,都羡慕坏了,心里更是暗暗懊悔:这还没开始种水稻呢,就先赚了二百块钱,早知道,也加入好了。
李卫国当然也乐呵呵地领了二百块钱回来,肩膀上还扛着一截树枝子。
这几天忙忙活活的,家里的灯笼杆还没竖起来呢。
竖灯笼杆是他们这边的习俗,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一根高高的灯笼杆。
上面粘贴着五颜六色的彩纸小旗子,下边挂着灯笼,过年嘛,就要亮亮堂堂的。
以前村里人都会从山上砍下来一棵小松树,因为松树常绿,所以在绿色的松枝之间,再粘上彩旗,显得格外漂亮。
不过这样有点太败家,毕竟小松树被砍下树头,也就没法继续生长。
这两年有提倡植树造林,保护树木,所以上面也不让这么干。
于是用做灯笼杆的树头,就换成了树杈子,挑选形状比较好的,也一样用。
李卫国把树杈子拽进屋,稍微缓缓,然后李玉梅就领着妹妹们,往树枝上粘小彩旗。
最上面的主枝上,要粘上一面最大的红纸旗子。
等妹妹们把树头装饰完毕,李卫国便拿到外面,绑到一个长杆子上,然后竖起来。
李玉梅手巧,还刻了不少挂钱,剪了几幅窗花。
而郑先农则书写对联和福字,还有不少村民,都拿着大红纸,求他写对联。
王大拿也拿着两张大红纸来了,不过他却不着急,等别人都写完离去,这才凑到郑先农跟前,小声滴咕一阵。
李卫国在旁边听明白了,原来他家准备供三代宗亲。
在前些年,这种事情是绝对不允许的,认为是宣传封建迷信。
这两年基本就没人管了,大伙的心思便又活络起来。
其实也没啥,过春节了,表达一下对祖先的怀念,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他们这边,除了供老祖宗之外,最常见的就是在仓房里面供保家仙了。
这保家仙虽然沾了一个仙字,其实供的却是胡家和黄家这些,也勉强算是萨满教的一个分支吧。
郑先农还真没写过,于是在王大拿的指导下,把内容写好,王大拿这才高高兴兴回家布置去了。
等到晚上,田大贵也开车回来,他当然是回村里过年,晚上就在水库那边的房子里住。
“大贵叔,你也叫村长给批一块房身地,来年盖房子。”李卫国跟田大贵聊天的时候,就说起这件事。
咳咳,李金梅咳嗽两声,她是想提醒弟弟,别好像不欢迎大贵叔在他们家过年似的。
田大贵哈哈大笑:“大梅,没事,国子说得对,俺也应该有个家才像样子嘛,俺还琢磨着,有相当的,还要讨个媳妇呢。”
他这两年也不差钱了,自然就动了讨老婆的念头,只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不大好找。
李金梅也热心地凑上来帮着参谋:“大贵叔,你原来住的房子前两年倒了,不如就在原地重建,反正地方也宽敞,盖个三间砖房没问题。”
“要盖就盖二层小楼。”李卫国乐呵呵地说道。
他家盖房子的时候,李卫国都想盖小楼了,不过怕太惹眼。
不过田大贵就没问题了,就算盖十层八层的,也没人说三道四。
“中!”田大贵也一拍大腿。
等到晚上,李卫国和田大贵去水库那边睡觉,坐在热乎乎的炕上,田大贵拿出来一个账本,开始和李卫国核算这一年来,罐头厂的收入。
李卫国也不必细看,只是瞧瞧总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一年来,罐头厂的总收入,竟然超过了五百万华夏币。
收入虽然不少,但是花销也大,主要都用在建设方面,所以账面上的余额,并不算多,只剩下几十万。
不过田大贵按照李卫国的要求,早就把一半收入,留在他国外的账户上,也有将近二百万美金的样子。
田大贵倒是信心十足:“国子,等来年龙江那边的分厂都建完,咱们争取整他个一千万!”
随着事业不断壮大,田大贵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李卫国笑着点点头,他的信心当然更足。
等挺过这两年的发展期之后,情况肯定就会大为好转,可以迅速积累资金,到时候再投入到其它产业之中。
不过限于国内目前的政策,成立工厂,还得田大贵出头。
“国子,你说这些钱躺在银行里,咱们能不能再干点啥?”田大贵虽说没啥见识,但是也知道钱生钱的道理,他总觉得,那二百万美金的存款,放银行里不是事。
但是要让他想办法,以他的能力,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用。
李卫国对这笔钱,早就有了计划,就算田大贵不问,他也准备说呢。
整个八十年代,对岛国来说,最稳定的赚钱行业,当然是股市,等到八十年代后期,还要加上一个房地产。
八十年代的前五年,岛国的股市,就整整翻了一倍,后面几年,更是跟坐了火箭似的。
李卫国人到中年之后,也尝试过进入股市,不过资金有限,就是最小的韭菜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