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朝堂乱象与朱祁钰的底气(2 / 2)
苏城笑着说了:
“不错,不眠不休,可以说只要薪火不尽,机车不坏,这车就不会停。”
陈循沉默了。
苏城所说的东西,对他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不眠不休,还能跑的快逾奔马,这样的东西,真的存在吗?
可是苏城是什么人,大明的亲王,异姓封王第一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神,大明的定海神针,他犯得着来跟我说假话吗?
再说了,跟我说假话,对他又能有什么好处?
“若真如王爷所言,这东西应当在全国内推动,联络各地,实在是好东西啊。”
陈循一瞬就想到了那些好处,从东向西调兵,西域使节东来,将南方的丝绸卖到广阔的西域去,好处不可胜数。
若这东西真做成了,自己这个大明的工部尚书,肯定要名留青史了。
若是做不成,那自己就更不能拦着了,因为自己拦着而做不成,自己怕是要遗臭万年。
陈循心道自己得了这好处,今儿不透露些东西出来,就实在是对不住王爷了。
斟酌了一下,陈循开口说着:
“如果此物能成,定能给我大明带来海量的利益,我想着这东西若是能成,尽可将南方的丝绸,转运到北方来,甚至是转运到西域去。”
苏城闻言眉眼一挑,这个陈循不愧是内阁出身的工部尚书,眼界还是有的,不过他说南方的丝绸,怕不是意有所指啊。
“陈尚书说的不错,转运东南之丝绸瓷器,其便利比之漕运可好了不是一星半点。”
陈循哈哈笑着说:
“确实如此,哎,王爷,也就是咱们大明的京师在这儿,才需要劳动如此多的漕工,若是京师还在南京,则不需如此。”
苏城眼睛亮了起来,原来在这儿等着自己。
陈循是个聪明人,不会平白无故的说到都城南京,因为西域被平定,丝绸之路逐渐稳定,南方的丝绸向西域转运,似乎变成了可能。
有远见的文臣们,肯定是已经看到了都城北方的缺点,完美的避开了丝绸之路,这对于大明的发展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对于那些背靠江南财阀的文臣们来说,将都城南迁就更有必要了,昔日定都南京的时候,南方向北方的财赋迁移不会有这么多。
若是能够回归南京,对于江南财阀而言,是乐见其成的。
“都城北地,确实是一大缺憾啊。”
苏城附和着陈循说了。
陈循大喜:
“王爷也是这么认为的,不错,单单漕运一项,朝廷每年靡费的钱粮银子,就不下五六十万两白银,若是都城南方,根本就不需要这许多的消耗。
苏城端起茶杯,请陈循用茶。
陈循无奈的摇了摇头,喝了口茶水,起身向苏城告辞。
苏城送出了前厅,看着陈循的背影,叹了口气,现在来看,将都城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者是转移到关陇之地,都是不错的。
前者,可以节约转移江南税赋时候的损耗,京师原本就是行在,南京才是都城,也就是朱瞻基发了傻气,才将都城定在这北地。
至于关陇之地,更是合适,哪里处在丝绸之路必经的重镇,在丝绸之路的加持下,连通南北,势必发展的更好,也是个不错的都城。
恩,都北地也不错,起码这儿当了几十年的都城,大明子民也已经习惯了,这地儿就是大明的都城。
……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苏城就被喊了起来。
“王爷,该上朝了。”
张勇提醒着苏城说了。
苏城有些不愿意起,大清早的上早朝,这事儿也就朱祁玉乐意干,看看满京城那些早起的,不是绯红朱紫,就是绿袍将官。
不过已经被喊起来,苏城也不睡了,今日是归京第二天,去上个早朝也行。
用了饭,苏城骑着马,到了午门前。
恰巧,正宫的宫门刚刚被开开,吆喝着上朝的太监们开始逐个儿查验勘合。
轮到苏城的时候,小太监明显愣了一下,没想到苏城竟然混杂在一堆武将中间,不过他不敢验看苏城的勘合,直接就让苏城进去了。
朝堂上,众官分文武站定,分列东西两侧。
纠仪御史三声朝鞭,热闹的声音就消散了,众官站定,开始早朝。
吏部奏事,将西域推行新官制的事儿敲定,呈上来请求廷议。
“准奏,按照此议执行。”
朱祁玉根本没有给众臣反应的机会,就直接将此事拍定。
一众文官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
廷议是众臣当廷议事,给出差不多的结果,然后由皇帝从这几个结果中选出合意的。
没想到皇帝这次直接拍板,让大家连争论都没有,就过了此项朝议。
一时间,原本准备跳出来闹事的文官们,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根本没受力处,让人难受。
兵部于谦奏事,说着昨日五城兵马司与鹰扬卫起了冲突,死了人的事情,将此事如何处置,推上了朝议。
立即有科道御史跳了出来:
“臣劾兵部尚书,宁王苏城徇私枉法,胡作非为,包庇私人,擅自擒下朝廷命官,擅自任命鹰扬卫代理指挥使,其罪大恶极,当严惩。”
一时间,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御史们,接二连三的跳了出来,参劾苏城。
“臣劾宁王徇私枉法。”
“臣附议。”
……
朱祁玉摆了摆手,制止了还想要跳出来的文官们,直接摆手说着:
“此事宁王按例处置,无有错处,汝等言官风闻奏事,不清楚始末,朕不怪罪汝等,且起吧。”
“于先生,此桉如何处置,有你兵部与顺天府协力审查,不要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要放过一个坏人。”
朝堂上乱糟糟的景象立即就变成了鸦雀无声。
前排的范广与曹义对望一眼,都有些愕然,今日陛下底气很足啊!
以前的廷议,陛下虽然急躁,但因为底气不足,也会听文官们的争辩,但是今日。
两人同时看了看武将打头老神在在的苏城,这就是陛下的底气啊。
已经是两桩桉子了,陛下都是主动出击,直接定了桉子的基调,根本不给文臣们反应的机会。
今儿,这是要有大事发生啊。
一众文臣们,更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选择了隐忍。
为了后面将出的大事,一个个科道言官,各部侍郎,都不愿意在这时候,触了陛下的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