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5章 辽军在哪儿?(2 / 2)
早已有所准备的复兴步卒和晋军迅速的展开了对辽军的绞杀。
一连绞杀的三批辽军。
辽军死伤惨重。
城外的辽军帅帐内。
耶律休哥拿到了战损的数字,皱眉皱成了一团。
从战损的数字上看,他的疲敌战术已经被人家看穿了。
听到了属下汇报了对面复兴关上的战术以后。
耶律休哥下意识的失声道:“百胜将杨洪的手笔……他居然出山了……”
杨洪的兵法特点很鲜明,之所以被称之为臭虫兵法,就是因为他的兵法就像是屎壳郎滚粪球一样,越滚越大。
杨洪的兵法,不仅不够堂皇正大,反而很猥琐。
他几乎不会错过战场上的每一次打击敌人的机会。
即便是能让敌人损耗一个兵力的事情,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去做。
而且,敢冒着被攻破城池的风险,放敌军上城墙,以此来耗损敌人兵力的事情,也只有杨洪会做。
每一个跟他对战的人都很无奈。
因为他总是把所有不起眼的小细节和小损耗莫名其妙的积攒起来。
凡是跟他对战的人,总会莫名其妙的发现,杨洪手下的人马在不断的壮大,自己的人马在不断的缩小。
等到杨洪手里的兵力胜过对手的时候,他就会给对手致命一击。
耶律休哥曾经在战场上见识过一次杨洪的手段,因此在此碰到杨洪的时候,他显得很愕然。
了解杨洪手段的耶律休哥,当即就让传令兵下去传令。
随着耶律休哥一声令下。
辽军退了。
辽军莫名其妙的退下去了,让杨七有些愕然。
“这虎头蛇尾的?”
杨洪苦笑道:“人家猜到我出现了,所以迅速的收缩了兵力。接下来,咱们双方恐怕好耗下去了。在耶律休哥没有想出对付我们的办法之前,他是不会轻易动兵的。”
杨七愣了愣,咧嘴笑道:“那就让他慢慢想,最好想个十天半个月的。”
杨七也没料到,自己居然说中了。
自从耶律休哥发现了杨洪的存在以后,几乎就再也没有对复兴关动兵。
他只是陈兵在复兴关前,一动也不动。
这么一停,就是十天。
在这十天,杨七麾下的复兴步卒和晋军可以说一日一变。
第一日。
杨七麾下的复兴步卒全体更换上了清一色的皮甲。
他们淘汰下的棉甲被晋军接收了。
第三日。
杨七麾下的全体兵马,已经全部更换上了清一色横刀。
第五日。
杨七麾下的兵马,都穿上了防护的甲。
除此之外,复兴步卒和晋军中,多了两个弓弩手营地。
第七日。
杨七麾下的兵马,除了步卒、弓弩手外,又多出了盾兵、长枪兵、重弩兵。
第十日。
杨七麾下的兵马,全体更换上了皮甲,其中的盾兵身上更换了鱼鳞甲,长枪兵身上也开始出现了锁子甲。
短短十天,杨七麾下的兵马已经彻底完成了一次的蜕变。
由原先的流民一样的队伍,正式的蜕变成了一支正规军。
穿戴好了整齐划一的装束以后。
杨七麾下的兵马,整个精气神都不同了。
复兴馆内的基础设施已经筹建完毕了,杨七麾下的兵马的装备短板已经补齐全了。
杨七当即遣散了复兴关内的百姓。
他们都拿着杨七出具的手书回到自己的故土上去论功分田地去了。
还有许多不愿意走的人,统一被划进了农垦兵团内,在复兴关内的十里外的荒地上,开始落地生根。
原本各大工坊里的人,也被杨七裁撤了一部分。
目前各大工坊里的精英人员,加起来足有五千多人。
除了这五千多的精英外,剩下的人,全部被遣散了。
整个复兴关,在短短的十天后,就剩下的存粹的兵卒,以及辅助兵卒们作战的三万民夫。
复兴关内有城墙可以依靠,兵马所需的粮食,又是寇准单独派人送过来的,所以用不到更多的民夫。
十天过后。
杨七、杨洪、杨大、杨五四人聚集在复兴关的城门楼子里,脸色沉闷。
“洪叔,两位哥哥,最近两天我总是心绪不宁的。恐怕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杨洪沉吟道:“城外辽军确实有点反常,近十天了,一点儿动作都没有。我也担心有什么猫腻。”
杨五问道:“辽人会不会绕过大山,从背后偷袭我们?”
杨洪摇了摇头,道:“如果辽人真要从背后偷袭我们,一定会撞上同样去偷袭的殇倾子。殇倾子在撞上辽人的时候,一定会派人给我们示警。”
杨七斩钉截铁的道:“我敢断定,辽人肯定在谋划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儿。你们帮忙想想,辽人不从正面进攻我们,也不会从背后偷袭我们。那么他们会从什么地方偷袭我们?”
杨大迟疑道:“刨去了我们身后和正面,那就剩下了左右两侧,以及地下了。”
杨五头摇的像是拨浪鼓一样,说道:“辽人不会从左右两侧偷袭我们的。左右两侧的山上,已经被我们布置满了陷阱,他们只要有动作,我们肯定会收到风声。”
杨七皱眉道:“那就剩下地下了?辽人会挖掘地道?”
杨洪郑重道:“那就试一试,看看辽人有没有挖掘地道,十天时间,足够他们从十里外,挖到城墙下了。”
杨七点头道:“派一队死士,出去看看。”
杨五闻言,站起身,道:“此事就交给我了。”
当晚,杨五就带领了几百人悄悄的出了复兴关,开始在复兴关外的平地上检验。
杨五带着人,足足在城外盘桓了一夜。
然后回到了城内。
回到城内以后,在杨七等人询问的眼神下,杨五微微摇了摇头。
事实证明,辽人并没有在城外挖掘隧道。
那么,辽人这十天时间到底在做什么呢?
……
且不说辽人有什么阴谋,单单说道汴京城。
一片阴云已经笼罩在了杨七的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