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该如何评价他——大唐名将郭子仪?!(1 / 2)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天道。
生逢乱世,若乘风起,必掌重权不昏头。
……
倘若你穿越成了一个古代封建社会的帝王天子,那在你的眼中,什么才是忠臣良将好臣子呢?
或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我心中以下四个方面就是答案:
第一、
首先,这个臣子他得十分听话。
要做到“情理之中”的皇命不打折扣地坚决执行,“意料之外”的皇命纵有疑惑也毫不迟疑地坚决执行。
第二、
其次,这个臣子他得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任劳任怨之心。
遇到困难要不打磕巴地迎难而上,忠心、谦逊、不贪功,天子给的他必须要,天子没给的他不能碰,对待公事不能有牢骚、怨言。
第三、
再次,这个臣子他得有能力、有本事、有价值。
天子从不缺少溜须拍马之辈,缺少的是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有贤有能之臣,有才能可以解决问题的忠良之臣才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有价值的臣子。
第四、
最后,这个臣子他得有眼力见、高情商。
同样是说话办事,有智慧有eq的臣子则会“对症下药”地向天子陈情。
天子喜欢听什么,他就斟酌后恰到好处地说什么;天子喜欢做什么,他就要思虑周全、全方位考量后给予天子“几套可行性方案”。
……
风云起,天下乱。
将星出,享太平。
或许你不会相信这世上,真的有这样对天子来说“称心如意的好臣子”!
但,事实胜于雄辩,在大唐就存在这样一个知名人物——中唐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在五十八岁之前的人生履历,确实是平平无奇的,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是他以武举中第,然后入仕从军,累功升迁为“九原太守”,此间却并未受到重用。
当然啦,“太守”这一官职,若是放到现在的话,也算是一地封疆大员了。
但对于浩瀚历史长河来说,仅凭郭子仪这区区一个太守,显而易见是不足为道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既有盛极而衰,也存否极泰来。
就在公元755年,也就是郭子仪五十八岁之时,震撼唐史的“安史之乱”爆发,因此郭子仪临危授命,被任为“朔方节度副使”。
至此,郭子仪开始崭露头角,一步步登上了唐史群雄大舞台,开启了他的传奇人生。
在平定“安史之乱”之中,郭子仪一展所长,表现极佳,从此他的地位也是逐步攀升…
接连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以兵部尚书、平章事兼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甚是后期累计战功,被加封为“司徒、代国公”。
丝毫不夸张的说,这时候的郭子仪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夺目将星,稳稳跃升为“大唐军界首屈一指的大人物”,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唐十大名将之一”,可谓是一时风光无两。
……
大唐皇帝“唐肃宗李亨”时期,在经历过“安禄山之乱”后,朝廷君臣难免对“掌握军权的武将”心生畏惧,总有一股莫名的隐忧…
若不对“郭子仪”这类有民望的武将,施加节制的话,谁敢说没有下一个“安史之乱”呢?!
基于此心,唐肃宗便逐渐放权于“大太监鱼朝恩”,以“阉当宦官”削弱平衡“武将集团”,一点点剥夺郭子仪的兵权,降低其武力威胁值。
所以,一边面对满心猜疑的唐肃宗,另一边又面对着心狠手辣的鱼朝恩…
郭子仪所面临的抉择便是:
要么是唯唯诺诺、俯首听命,苟享太平。
要么是披荆斩棘、放手一搏,拼出前程。
安禄山那家伙在面临抉择时,选择了奋力一搏,可他很快就被抹杀出局了。
鉴于此,郭子仪不由得遵从了“趋利避害”的内心,选择了领命“杯酒释兵权”。
对郭子仪如此识相的态度,唐肃宗表示很满意,因此也不打算继续压制他了。
于是,郭子仪在交权后,如就史上“司马懿”那般,开启了退休养老生活模式,长期的赋闲在家,那时候是李光弼接任了他那时的职务。
…
有记载云:
观军容使鱼朝恩恶郭子仪,
因其败,短之于上。
秋,七月,上召子仪还京师,
以李光弼代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师。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七
当时就有人上书进言说:“此时天下未平,不该如此浪费人才。”
可因为唐肃宗的亲信“宦臣鱼朝恩”在其中横加阻挠,便导致了郭子仪始终无法复仕。
…
或上言:“天下未平,不宜置郭子仪于散地。”
乙未,命子仪出镇邠州;党项遁去。
戊申,制:“子仪统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阳,还定河北,发射生英武等禁军及朔方、鄜坊、邠宁、泾原诸道蕃、汉兵共七万人,皆受子仪节度。”
制下旬日,复为鱼朝恩所沮,事竟不行。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七
……
鱼朝恩横加阻挠的原因是什么?
显然是有人在背后授意,这个人又是谁呢?
除了唐肃宗,还能是谁呢?!
在唐肃宗时期的后两年,随着多年打压,见郭子仪仍未有任何不臣行为,所以天子对郭子仪的猜忌降低了,因此尝试着继续任用郭子仪。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郭子仪稳稳地抓住了这次复启的机会,重掌兵权,一抒多年“壮志未酬”的无奈寂寞。
只可惜,好景不长,当唐代宗李豫继位后,自觉他的皇权掌控力不足,怕“拥兵自重的老臣”失去控制,所以仿照唐肃宗,随便找了个由头,便再次给郭子仪罢官了。
…
己巳,郭子仪自河东入朝。
时程元振用事,忌子仪功高任重,
数谮之于上。
子仪不自安,表请解副元帅、节度使。
上慰抚之,子仪遂留京师。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
在夺取了郭子仪的兵权后,当时大唐的时局并未有所好转,在“安史之乱”被艰难地平定后,此刻吐蕃又露出了自己的獠牙,开始了趁火打劫,最后连都城长安都失守了。
就在大唐风雨飘摇之时,郭子仪当仁不让,再次出手,领军击败了无耻侵袭的吐蕃大军,陈成功光复了长安,稳住了大唐国祚。
此时此刻,面对着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的大唐名将·郭子仪,各个大臣很尴尬,皇帝唐代宗尤其尴尬…
因此不敢再故技重施夺其兵权,可皇帝对郭子仪的忌惮却一点都没减少,毕竟“功高盖主”这颗刺每个帝王身上都有!
…
郭子仪以司徒、中书令领河中尹、
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
关内、河东副元帅、朔方节度、
关内支度、盐池、六城水运大使、
押蕃部并营田及河阳道观察等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