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狼洞探险(1 / 2)
丛林狼洞坐落在大山北坡半山腰处,虽然叫做狼洞,但是早在多年前就没有狼居住了。在爸爸的故事里,经常出现有关狼洞更迭的情景。
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北方地区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制的猎枪,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加大了对危害家畜的丛林狼的打击,近处的丛林狼逐渐绝迹,存活下来的丛林狼,也远离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搬到群山深处居住,大山北坡的狼洞就空闲了下来。
附近丛林狐狸少了天敌,迅速繁衍了起来,由于狼洞的有利地势,狐狸鸠占鹊巢,迁入无主的狼洞居住。
有人曾在山坡下,用村大队部的望远镜观望,晴朗的正午,狼洞前面的石台上,蹲坐着晒太阳的小狐狸,像幼儿园听话的小朋友,身体都直直坐着,排成整齐的一排。突然有展翅的老鹰划过天空,小狐狸就会赶紧逃避,一只只钻回狼洞里。
爸爸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跟着爷爷上山打猎,遇见的飞禽走兽全是可以狩猎的猎物,打回家做成肉食,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赖以提升家庭的食物质量。
猎物的皮毛也是紧缺生活物资,毛羽可以塞进棉衣、棉被里,在冬天更加保暖;兽皮可以铺在床上、蒙在凳子上,制作成暖床、暖凳,也可以缝制成皮帽、靴子、鞋垫等,给小孩子穿上,避免寒冬腊月受冻。
爷爷是打狐狸的行家里手,讲求“三点贯通”的射击技巧,一要射击基本功扎实,运用猎枪能够如臂使指;二要了解手中猎枪特性,掌握射击距离、散射面、时间延迟等因素,做到精确瞄准;三要了解鸟兽的行径,预判鸟兽下一时间点的位置,提前射击,才能百发百中。
大型野兽都很有警觉性,猎人通常是很难遇到傻蹲着不动的猎物的,特别是狐狸,本身就狡猾奸诈,遇到人以后,立即飞速窜起逃离,两三次跳跃后,就会遁入前方的障碍物后面,猎人把握不住这稍纵即逝的时机,就会失去狩猎机会。
一天,在大山北坡一处小山岗上,齐人高的灌木、蒿草生长茂盛,这里一丛那里一片。爸爸正跟着爷爷打猎,突然,蒿草丛里窜起一只大狐狸,一个跳跃六七米远。
在狐狸的第一个落点跃起后,爷爷就向前急甩猎枪,同时扣动了扳机,随后一声枪响,在狐狸的第二个落点处,腾起一片尘雾,狐狸一头栽倒在草丛里,再也没有跃起。
爷俩跑近一看,一颗铁砂弹丸正好打中狐狸脑袋,身上其他地方没有一个弹洞,爷俩非常高兴,狐狸是很难猎取的,更别说一只身上没有枪眼的大狐狸。
回家途中,爸爸双手攥住狐狸尾巴,把狐狸背在背上,狐狸的头还触着地面,十多岁的爸爸背着大狐狸显得很吃力。那时候小孩子跟着打人打猎,都是帮忙打下手,打猎时背火药葫芦,打到猎物就要背着猎物,虽然有时累得满头大汗,但是每个孩子都心甘情愿,从来不叫苦叫累。
在爷爷的无数次狩猎历程中,那次猎取狐狸,是爸爸记忆最深刻的,主要因为射击时机千钧一发,爷爷枪随神走,一粒子弹正中狐狸头,狐狸肉成了美食,狐狸皮没有孔洞,给走街串巷收皮子的人卖了个好价钱。
从野餐溪畔到丛林狼洞,距离还有很远。我们吃饱喝足以后,进行了急行军。前面道路越来越难走,树木、荒草、荆棘交错生长,在我们前面织成了严密的大网,柱子手拿镰刀一路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通道,缓慢艰难前行。
地上腐殖的树枝、树叶,像是铺着一层厚厚的绒毯,一脚踩下去,就有蜘蛛、蜈蚣等爬虫钻出落叶,纷纷四散逃逸,沿路留下我们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
等到我们终于穿越几公里的丛林,爬到大山山腰以上,抵达了丛林狼洞的时候,一个个都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丛林狼洞坐落在一片岩台上,岩台往下是半圆锥形的碎石坡,岩台往上是一面垂直耸立的石壁,有二十几米高,岩台上视野开阔,能够俯视远近的山头、丛林,和山下的果园、河流、村庄。
石壁下方有一道一米高多的石夹,就是狼洞的入口,仅容一个人弯腰爬入,向里张望,石洞里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从里面不断吹出一阵阵凉风,隐隐含有一股腥臊的气味。洞口前石台上,有一片雨水汇聚的风化砂砾,留有几个小娃娃的脚印,延伸向狼洞里面。
这个地方怎么会有小孩子光脚的脚印?哪里来的小孩子敢从这里爬进去?我们不禁疑问,可是一时之间想不通缘由。
队长建国在石台上点燃了一堆柴火,引燃了一截随身带来的自行车废旧轮胎当火把,他一手持着火把,一手拿过柱子路上捡来当拐棍的木棍,当先进入了狼洞,我们几个紧跟在后面,弯腰低头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