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周蓉的决定(1 / 2)
对于周蓉来说,这个晚上,注定是不眠之夜。
本来想好的下乡计划,被父亲一句“秉昆走,周蓉留”,就给推翻。周蓉很清楚,在这个家里,父亲的话一言九鼎,谁也改变不了。
计划有变,只能重新想办法。
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周蓉拉下灯线,打开锁着的抽屉,从抽屉深处拿出一大摞信件和明信片。
看着这些信件和明信片,周蓉的思绪不尽又飞到了四年前,她还在读初二的时候……
这个时代,是诗人地位最高的时代。文学青年对诗人的崇拜,更是纯粹和疯狂,远胜于几十年后粉丝对网红的崇拜。
周蓉就是这样的文学青年。
初二时,十五岁的周蓉便开始与京城一位诗人通信。
通了一年信后,对方才在信中告诉周蓉,他名叫冯化成,曾经戴帽但已摘了,并且允许继续发表诗歌,所以她才能从报刊上发现他的一些化名诗。
崇拜是爱情的催化剂,随着交流的深入,周蓉爱上诗人冯化成。尽管二人未见,却刻骨铭心。
也就是在那时,她在写给他的一封信中发誓,自己一定要考到京城的大学,从此与他相伴在一起。
再后来,特殊的年代,周蓉十分清楚自己不可能考到京城的大学了。于是,在一年前,她亲自去了一次京城。
在那里,周蓉不但见着了那让她梦魂牵绕、心灵上已合二为一的人,还同时看到自己写给他的许多封信、明信片被挂在告示上。
这时周蓉才知道,冯化成之前是个有妇之夫。因为自己给他寄的信和明信片,成了他引诱文学女青年的证明。
因为这些通信和明信片,冯化成的诗,统统被斥为“可耻的伪装,毒害女青年的产物”。
她见着他时的情形更是毫无诗意。
在亢奋的口号声浪和令理智者头晕目眩的气氛下,他偶一抬头,居然鬼使神差地发现了她在人群中的存在。此前二人虽未相见过,但彼此都有对方的小照。
周蓉太漂亮,即便在人群中,一眼也能认出来。
看到冯化成的惨样,周蓉的心碎了。从那时起,周蓉对冯化成除了崇拜和爱外,又多了一份愧疚。
尽管给冯化成写信和寄明信片的女青年不只是她一个,可能仅仅是百分之一,可周蓉还是觉得,是因为她的不自爱,才造成冯化成今天的境地。
一个大胆且更加不理智的决定涌上了周蓉的心头,要把她的青春和最美好的一切都奉献给冯化成,来弥补这份对他的愧疚。
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为此,她拒绝了无数的求爱者,就是等着有一天,能把最美好的一切交给冯化成。
整整一年,她和冯化成就开始筹划怎么才能在一起。这个年代,出市都要有路条,想在一起,哪有那么容易。
冯化成没有办法,周蓉也想不出主意,两个人只能在通信中互诉衷肠。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等来了。
上山下乡,支援大西南,让两个人看到了希望。
贵州的一个小山村,京城可以去吉春也可以去,这令两人欣喜若狂。有了这个目标,周蓉憧憬起远离尘世,与相爱的人相守一生的日子。
本以为板上钉钉的事,因为父亲一句话只能望洋兴叹,周蓉一筹莫展。
周蓉是个爱情至上的姑娘,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爱情更重要。同样,周蓉骨子里充满了倔强,想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收起信件和明信片,关上灯,闭上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