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奏折(1 / 2)
穆人清带着袁承志和温青青回陕西,刚进华山派的大殿中,余留的众弟子似乎都想向他述说一些什么。
穆人清心中有些疑惑,他沉声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个弟子走上前来,向他低声说道:“掌门,大师伯黄真多日未成回华山,亦无书信口信传回。
“什么?”
穆人清一愣,他急忙抓住那弟子的手腕,感受着脉搏跳动,随后松了口气,他知道这个弟子并没有说谎。
“如今是谁在山上处理事务。”穆人清望着一群弟子,问道。
“掌门,是弟子。”黄真的大弟子冯难敌站出来说道。
“你将事情前后详细说来。”穆人清心中感觉一阵烦躁,不由得加重了语气。
“是,掌门。”冯难敌将当日之事娓娓道来,说道黄真收到一封书信,书信说师弟崔希敏已在川中被人杀害。
“于是师傅只身前往川中,如今约有大半月未归。”
“那你怎么不早说?为何不派人联络我?!”穆人清厉声责怪道,此言一出,周围的弟子皆是一怔,他们都知道,掌门虽然平日温文尔雅,但是一旦发火,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弟子已经去信几次,只是都石沉大海,掌门掌门”冯难敌畏惧低下头,他连穆人清的音信都没有,怎么联系?
众弟子看着掌门穆人清铁青的脸,都是低头不语,袁承志在旁边安慰道。
“师傅不必担心,大师兄武功高强,川蜀亦没有几人是大师兄的对手,过不了多久大师兄就会回来的。”
“是啊掌门。”众弟子纷纷劝慰。
穆人清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说道:“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啊!黄真处事稳当,绝不会擅离职守,如今他既然已不告而别,恐怕凶多吉少。”
温青青小声在旁边嘀咕:“说不定也是去找那个什么青城派的云灵听···”
穆人清想了想,又对冯难敌说道:“冯难敌,你立刻通知在外的弟子,让其赶往蜀中寻找黄真和崔希敏。”
接下来的几天,华山派不停地在江湖上探听消息。
江湖也在传闻华山派与青城派相互比斗,这个消息在江湖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风起云涌,掀起了一阵阵的浪潮,江湖上的人们纷纷议论纷纷···
在梓潼县,县衙门内,云灵听这段时间始终有些忐忑不安。
他不断地催促着火器的运回,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顶尖高手,而他只有手中的火铳才能让他心安。然而,他的压力还不仅于此。
云灵听刚从书房出来就收到成都府的征令。
一名官差走了过来,手中拿着一封文书,向云灵听呈上。
“五省总督朱大人有令,征川蜀粮草。”
“成都府有令,梓潼县补所欠赋税。”官差又递上了一张文书。
“大人,这是朝廷的征粮令,主要是给西北作战的川贵云军和西南作战的川军,以及出川北上的白杆兵。”刘书吏在旁边解释道。
“不是当地府县供应的吗?”云灵听问道。
“现在四川,河南,陕西那里还有多余的粮食啊,而且那边的粮价奇高,客军作战本来就少粮草,本地属军都尚且供应不足,也只能从各地征调,属下人物这次成都府打算用所欠的赋税补官军粮草。”刘书吏说着。
两人正说着,一名侍卫走进,恭敬地禀报:“启禀大人,衙门外有来自成都府的内史求见。”
云灵听抬起头,扫了一眼侍卫,整理了一下衣襟,微微点头示意:“带进来。”
进来的成都府内史身材高大,面容严峻,手持一封书信,神色肃穆。他没有多言,只是把信递给云灵听。
云灵听打开书信,目光不禁一凝,书信里写着有人将他密奏至朝廷,而他毫无功名的身份也将被朝廷知道。
书信里让云灵听尽快补齐历年所欠赋税,并参加今年的科举,否则将是大罪!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云灵听暗自感叹,手握着书信,不停地思考着应对之策。
随后云灵听与刘书吏一起盘算到底梓潼县欠了多少赋税,刘书吏也无法具体算出,只知道数额已经积压多年,而之前梓潼县赋税收入一年在银3万到4万,粮285石,一石约等于14斤到16斤左右。
明末一米石价已涨至1两到2两银子,而张居正时期一石米价不过3两,最终按最小的赋税算,梓潼县光欠钱赋税就达2万以上!
“要是不补上这个钱,过不了科举,我也没办法继续再做这个官。”云灵听不愿意刚有起色的治下就此放弃,在深思熟虑一番决定先解一部分银到成都府。
···
而一批奏折,从川蜀沿着驿站的路程一路穿越群山峻岭,抵达了北京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