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众像(1 / 2)
第144章众像
给王阳明启发的倒不是朱肆对于百工的尊崇。
在明中后期,白银大量入流,沿海一带商品经济发展。
官绅广泛参与营商,甚至连皇帝都亲自下场,比如万历皇帝就大量派遣太监去开皇店。
但传统的封建伦理,将人禁锢在各种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宗族,人的价值只是为了满足这个集体。
但是商人逐利,所有商业行为的最底层逻辑,就是满足自己逐利的私心。
所以传统价值伦理,已经成为了这些官绅的障碍。
而这时心学中的泰山学派,肯定人的私欲,倡导工商皆本的学说便孕育而生,发展到明末已经成为了当世显学,像李贽、公安三袁、汤显祖等都泰山学派的主要贡献者,哪一个不是领一时风骚的人物呢。
而工商皆本的这个思潮,被后面的浙东学派吸收,已经在江南一带士人中占据很大市场,拥护者甚多。
当然这个时代,理学还是占据官方主导地位。但是对那些文人真正具有吸引力还是心学,实学,这些鲜新崛起的学说。
对百工尊崇在明朝开明的士大夫眼中根本不是什么事。
王夫之的哲学继承了张载的气学,所谓气便是万事万物的具体的表现形式,气在理先,便是物质才是规律的基础。
但是他的哲学虽然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少了一门至关重要的理论,那就是关于经济发展客观运行。
工商皆本,在这个时代之所以被喊出来,不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商业与科技的重要作用,而是深受佛家众生平等思想的影响,从人性和道德上要求工商皆本罢了。
但这在面对小农的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多少有些底气不足。
朱肆的发言却隐隐推开了一道大门。王夫之举一反三,很快就能联系到了经济规律的运行中去了。
接下来朱肆便开始重点讲述科技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是怎样增加社会财富。
这些学子中的吏员,是大明官僚体系最末端,直接面对老百姓,只有他们从心里真心实意的认同朱肆的观点,朱肆的国策才能更加有力的执行下去,而不是只靠帝王的权威。
这才第一堂课,朱肆便直接拖堂了,比预计的时间足足延迟了一炷香的时间。
在场的人都没有察觉,直到朱肆讲的口干舌燥要喝茶才发现。
邓士廉在下面听的简直是头皮发麻,这样的人,就算不是九五之尊,也不会半生碌碌无为。想到这里,邓士廉不由的开始诽谤起了孙可望与李定国了。
无能而窃据高位,是谓大罪。
谭成在下面听的津津有味,之前他打算从军,斩杀胡虏,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听了天子的话又觉得去天工院做大院士才能更好的报效国家。
少年就是这样,一切都还未定型,很容易接受鲜新的观点。
时间已经进入了十月,城里第一次起了霜。
葛二河在军营结束了十天训练,放了月假,有两天假期,领了一两银子饷银放出了军营。
江南子弟入伍的多是丧失双亲的青壮,大概有七成都是这样,有了钱,自然不会待在军营里面,而是去了城里潇洒一番。
像葛二河这样拖家带口的反而是少数。
明军也为这些人在大营外设立了窝棚,供他们的亲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