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作弊我没作答(1 / 2)
第141章 作弊?我没作答
伦文叙是广东人,家境并不好。
父亲伦显务过农,做过佣工,后来以撑渡船为生,一家大小仅够温饱。
不过伦文叙小时候却是出了名的“神童”,后来被巡按御史赏识,选入太学肄业。
史书记载,他在弘治十二年,参与会试和殿试均获第一。
今年入京科考,他将是唐寅夺魁会元与状元的最大竞争对手。
伦文叙从就生有异相,头比常人大,如今长大之后倒是看起来很平常。
来到徐府拜访的时候,他显得十分谦逊,与其他豪情壮志的考生截然不同。
徐经要留他在徐府住下,他也一口拒绝,再三感谢之后说自己已经找好住处。
目送其离开之后,徐经感慨万千。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普普通通,言行谦逊又不起眼的人,会这么厉害。
唐寅将他让进屋里,深深叹了口气:“徐兄弟,你老实告诉我,你是不是提前知道了策论的题目?”
于是打开了系统兑换了一些史料书籍……
端起茶杯一饮而尽,冰凉的茶水从喉咙穿过一直凉透到心底,也让他完全清醒过来,朝着对面的唐寅淡淡一笑:“……是我害了你。如果我说这一切只是阴差阳错的巧合,伯虎兄你信不信?”
“你没有作答?怎么能这样……”
但你完全不作答,这就是没有一丝机会了。
不过最终还是妥协了,他今后要做的事情能给大明带来更多的好处,区区一个科考其实不用太过在意。
出门一路回到后院自己的屋子,徐经将捏紧了一路的拳头狠狠砸在了墙上。
“伯虎兄,我听说程敏政大人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你说他会不会选取一些比较冷僻的典故摘要来出题?正好我这里有几本比较冷僻的书籍,或许能派上用场。”
他和唐寅确实就没考中……
徐经自我安慰。
“我知道徐兄弟你是为我好,但我真的不需要这样。”
那本《退斋记》内容很多,唐寅也不一定会注意到那道题的摘要。
就相当于一道议论题,他虽然知道标准答案与清晰的主题要点,却只是模糊的敷衍了一下,就当做自己从来没有看过那本《退斋记》。
“唔,还真有可能。这些……确实是比较冷僻的书。”
“天意如此,公子也不必自责。”
徐经知道他是发现了自己给他的那几本书里面正好有策论的题目,但因为同行的还有其他人,一时间也没有说出来。
如果是前者也说的过去,毕竟他祖父徐颐与李东阳是旧识,两人的关系匪浅,李东阳还因此给徐颐写了墓志铭交给他。在科举舞弊案中为了保住他的性命,做出这样的举动也情有可原。
他为了这次的科考做了那么多的事情。
元贞将一张纸条递了过来。
眨眼间,到了二月初九,春闱的时间。
他突然想起史料记载中的那次科举舞弊案,好像后来李东阳负责去核查的时候,在会试的录取名单里面没有看到他和唐寅。
事实也是如此,唐寅知晓了题目却没有作答。徐经则是没有用看过书的内容去作答。
人果然不能太过自信和自傲了,须知山外有山。
就算知道了题目,很多人文采不行也考不中。
原本第二天是要一起喝酒庆祝科考结束的,唐寅却依旧没有出来的意思。
这也让徐经的心中更加安稳了一些,就算他知道最后一道题目,要是没有足够的文采与辨议能力还是没用。
他通过史料知道了科考的题目,又将那本书给了唐寅看。
最后徐经终于忍不住,去敲响了他的房门。
可要万一是后者呢?
“好,我三年后再送你来京城。”
“我相信你。”
“伯虎兄……”
徐经现在正处于心情低谷,本来不想过问这些事情的,但当看到纸条上那几个醒目的红色字的时候,还是吓了一跳。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如果历史真的不能改变,那他的小女儿是怎么回事?
曾初九看了一眼,眉头深深皱起,又将纸条拿给了徐经。
唐寅也咧嘴一笑,仿佛对于筹备多年却一场空的科考毫不在意:“三年后我再来。”
这就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了。
原来不是李东阳要保他,历史上会试的录取名单确实没有他们两个。要是提前不知道题目,他和唐寅之前都没有读过那本书,或是读过却已经忘掉了。
徐经咬了咬牙,坚定的说道。
就算不知道题目典故,随便写一些与题目相关的策论文章,只要文采好,思路清晰,也是有可能考上的。
这对于其他考生来说是不是不公平?
屋里也显得有些杂乱,四处散落着各种使用过的笔迹废纸。
同时也开始担心起来,唐寅能不能在科考中战胜这位预定的状元?
唐寅面色显出一丝挣扎,随后又很快释然:“算了,反正那道策论我也没有作答。”
会试与乡试一样,一共三场,每场三天。
这也就是说,当时的科考中他和唐寅并没有考上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