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话说春联(2 / 2)
我回答他说:
“是这样的,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演变规律,在演变过程中,这些文化也与自己的生活,建立了息息相关的关系。
再过一些日子,就到了端午节了。”
“端午节?那不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吗,难道在北方还有什么不同吗?”
省命疑问着。
我告诉他:
“在北方还有说端午节与‘不祥日’有关。是说在端午这一天,五月初五日太阳正值正午,位于天中。从这一天起,由于气温的变化,有利于蚊虫的生长与繁殖,毒虫叮咬也导致疾病的传播,使人的死亡率很高,为此人们称这一天为‘五毒日’或‘不祥日’。所以在《夏小正》中说:端午‘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还有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如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为五月初五生,为此他自生下来就寄养在宫外。
在后来的地方志书也有许多的记载,如我们那里的《平乡县志》有风俗篇,其中说:‘五月五日,箸艾虎、食角黍,饮雄黄酒。’艾虎,是用艾叶包裹成虎形的东西。艾叶是一种中药,有很强的气味,这种植物主要生长于河北、山东、湖北等地,在《本草纲目》《本草求真》等传统药典中认为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的功效。内服外用均可,更多的供灸治或熏洗用。
古人为什么以艾叶包成虎形?虎为四灵之一,常常用以人的‘护身符’如孩子着虎头鞋、玩布老虎等,以虎为瑞,用艾叶为味以达到避虫驱邪目的。
在冀南地区,这一日还饮用雄黄酒以驱邪,插艾于门口以避百邪。
康熙版《邢台县志》记载:‘端阳节,包角黍馈节,悬艾虎饮雄黄菖蒲酒,小儿臂缠五彩索曰辟。’
乾隆版《临清州志》风俗志:‘五月一日至五日,饮菖蒲酒,插艾,以纸剪葫芦遍贴门窗,以雄黄涂小儿耳鼻,客各悬五雷符,箸佩各小纸符,妇女头带五毒王瑞花草,小儿项各系彩垂金镯,若钱者,若鎻者,曰端午,索戚属相馈果醴,,必冠以石榴花。’
嘉庆版《广宗县志》风俗:‘端午日送角黍,泛蒲酒,儿女系命缕,箸艾叶榴花。’
嘉靖版《威县志》岁时:‘端午,亲朋馈角黍,几童带彩索,门悬艾虎,佩符禳毒。’
民国版《沙河县志》岁时:‘端午,门悬艾叶,儿童手腕系彩缕,食角黍(俗名粽子。’
端午节饮用雄黄酒,为什么饮雄黄酒呢?古人以雄黄为解毒剂、杀虫药。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清嘉录》中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
实际上,在过去那种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为与自然、病虫、疾病进行斗争,在端午日这一天,形成了大人饮雄黄酒,小孩子用雄黄涂在身以避邪的风俗。
这种作法与那年俗一样,都是有着自己的演变过程和规律的,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疾病防疫的节日。”
正在此时,猛听一人大喊:“到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