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刘羽赋税改革,摊丁入亩!(1 / 2)
第108章刘羽赋税改革,摊丁入亩!
兖州鄄城。
当尘埃落定之后,刘羽从青州移驾兖州鄄城。赵云诸将出城十里相迎。
君臣许久未见,阔别许久后交谈甚欢。
刘羽平易近人,与这些将领谋臣,根本没有什么架子。都是与他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战友,他们既是君臣,也是益友。
赵云诸将说起兖州战事,刘羽自然也有第一手情报,但文字有时候很苍白,不如当事人的详细解说来的真实动听。
战场上那种瞬息万变,沙场作战时的危机四伏,与敌将互相交战,排兵布阵对峙的剑拔弩张气氛,两军厮杀,浴血奋战的热血沸腾!
都一点一点的从赵云等将的口中宣泄出来!
刘羽听的心潮澎湃,曾经他也是与赵云等将并肩作战,一路沙场奋战走来。
但自从家大业大后,随着势力的庞大,班底阵容的提升,手下的将领谋臣坚决反对刘羽以身犯险。
身为主公,刘羽如今已经不仅仅代表自己一个人,还代表依仗他、为其效力的数万将领谋臣,数十万的士卒。以及数千万的百姓!
说到最后,终于来到最让众将激动振奋的环节了——刘羽嘉奖众人,论功行赏!
众将升官发财!
刘羽也没有厚此薄彼,吕布等并州军,张绣贾诩等西凉军,战前投效的这些将领谋臣,全部给予公平公正的赏赐!
刘羽的势力庞大,鲸吞天下。
但对于很多人而言,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家族利益相关,也不会在战前选择投效。
只会在战后,在做抉择!
——简单来说,就是只投靠赢家、胜利者!
可对于刘羽而言,战前投效、战后投效、战败投降等等,这所表达出来的含义,其实是不同的!
譬如张绣和贾诩,在交战前就坚决的投靠刘羽,没有理会曹操和袁绍的招揽,没有如同徐州刘备、荆州刘表那般,听令汉帝的诏令。
这就是一种投名状!
这就是对刘羽的信任!对刘羽势力的认可!对刘羽未来的提前投资!
这也让刘羽给予最大的回报!
张绣擢升杨武将军、贾诩拜冀州参事!
一下子进入了刘羽势力的中高层核心圈子,以两者的能力,未来只要继续参战,必将平步青云!
己方将领谋臣,论功行赏过后,刘羽将目光望向了降将。
“带上来!”
赵云直接下令,兖州易主后,战败的曹营诸将,近乎全部被押了上来。
刘羽余光一扫,看到的都是熟人!
程昱、满宠、毛玠、李典、许褚、乐进、于禁……
这些将领谋臣的名字,在如今不说威震天下,但在兖州,在淮河以北,也是久负盛名。
若是放在未来,那真的是威名赫赫,名流千古,属于耳熟能详的老熟人!
刘羽居高临下端坐上首,也没有废话,开门见山问道:
“曹操败走兖州,据本王得到的情报,他已经侥幸逃过轩辕关,尔等今后有何打算?是去是留,本王不会强求!”
诸将互相对视,眼神交流!
不会强求?
呵呵!
真当他们是三岁小孩不成?
若是他们稍有拒绝,估计出不了营地,或身首异处,或死的不明不白,或下落不明等等,有数十上百种办法,横死还不会影响到赵王身上!
这世上最黑暗、最肮脏的只有政治了!
赵王刘羽乃是天下有名的仁王,但那是对忠于他的将领谋臣,对忠于他的百姓们而言。
对于敌人,根据他们的情报,赵王可没有任何心慈手软的!
放虎归山?!
那不是仁义,那是愚昧!
当然若是有连环计,放虎归山,驱虎吞狼,二虎竞食等计策,刘羽自然是不介意的!
最后诸将达成共识——
“吾等愿为大王效犬马之劳!!!~~~”
众人齐声高喊,哪怕在忠义的将领,此时都低下高傲的头颅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来赵王刘羽确实也是一位值得投效的明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二来如今曹操已经败走兖州,他们这些将领谋臣的使命已经完成,为曹操断后尽力,也算是尽一份心意和功劳,另投明主谁也不会有非议。
三来他们有不少都是兖州本地人士,故土难离,人离乡贱。若是可以留在兖州,他们也不想远离兖州,想要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一份力量!
四来此时还不是未来三分天下——曹魏、东吴、蜀汉三国鼎立、三国争霸的时候,他们都是汉臣,都是大汉一份子。
赵王刘羽身为大汉诸侯王,有着合法性的正统地位,他们转投也不是悖主,反而是顺应天下大势!
如此一来,程昱等人另投明主,投的是心安理得,毫无心理负担!
“诸位快快请起!”
刘羽立刻上前,将他们一一扶起,这让程昱等人倒是有些感动!
面对他们这些降将,不管刘羽是真的礼贤下士,还是装装样子。但可以这么做,足以证明他们在刘羽心中,也是有一定地位和价值的。
人就怕没有价值!
有价值,就有利用价值!
“拜见主公!!!~~~”
这些人都是人精,立刻顺坡下驴,拉近与刘羽之间的关系,一声“主公”完全可以化解他们间的生疏感。
果然刘羽的神色,都和颜悦色了一点,他颔首笑道:
“诸位请放心,尔等在兖州的职务,本王暂时不会进行干涉变动。
“此时兖州经历战乱,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正是百废待兴,重建家园的时候。
“让你们在原来岗位上发光发热,一来也是避免职位变动引起的混乱。
“二来你们也是熟悉政务,可以第一时间为百姓们继续做事情,第一时间进行战后重建工作。
“当然诸位请记住,丑话说在前头,本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切唯才是举,论功行赏。只要你有能力,本王不会埋没人才。
“但若是有人降而复叛、叛而复降,想要有利为贼、无利乞降,左右逢源,两头讨好,那是绝无可能的!”
刘羽可以接受降将,但绝不接受降将投降后再次背叛。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也只会给他们一个机会。
这让诸将有些悚然一惊!
刘羽此言,既是让他们感动——因为没有将他们调动职位,还在原本职位上面任用,那就是一种信任,一种不怕被架空的信任。
但也让他们有些害怕——因为刘羽丑话说在前头,说的是杀气凛然,说的是发自肺腑!只要他们降而复叛,那么必定是再无斡旋的余地了!
纵观汉末三国,其实将领谋臣投降反叛,反叛投降,多不胜数,宛如家常便饭。毕竟都是工作嘛,跳槽也是为了涨工资,刷履历。
只要别学吕布专杀义父,现任、前任领导,也不会太过在意。
毕竟大汉可以读书识字的人才,都是世家豪强出身,黔首百姓根本做不到、或者说没有资格、能力去读书识字。
这些可以读书识字的世家子弟,盘根错节,错综复杂,或多或少都有些关系,或者依靠同窗、或者依靠同乡、或者依靠同僚、或者依靠姻亲等等。
可以说在各个军阀势力,天下群雄中,哪怕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读书人,其实扩大到五服,肯定有些关系在。
譬如刘羽部下李进,其实与李典家族关系密切。像荀家、诸葛家等等,那都是狡兔三窟,鸡蛋没有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处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