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驱虎吞狼、二虎竞食之计!(1 / 2)
第132章驱虎吞狼二虎竞食之计!
徐州彭城。
陈登为刘备设计,以退为进、诱敌深入,诱引赵王大军入徐州,挑动佛教、袁术三方相争,他们渔翁得利。
并且利用佛教在徐州的民望,来打击赵王的名望,利用百姓来打击赵王的仁名。
此举是一箭三雕。
后赵云、徐晃入徐州,在下邳遭遇笮融伏击,两军交战,笮融战败被擒等战事,也一五一十的传回到彭城。
赵云等赵军大获全胜,但也失去了民心。原因是徐州百姓大部分笃信佛教,再加上对赵王和赵军的陌生,在佛教、世家的蛊惑下,竟对赵云等将袭击。
下邳下相县,百姓们“自发”对赵云等将投掷烂白菜和臭鸡蛋,此时随着世家和佛教的传播,宛如飓风瞬间传遍徐州和淮泗一带。
一直关注此战的刘备,自然也第一时间收到情报。见此消息后,刘备心下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刘备既是放松下来,不再担心徐州被赵王蚕食,被赵王设计“假道伐虢”之计夺走。但也对佛教在徐州的民望、在百姓们心中的地位,充满了忧虑!
这是一位统治者、徐州牧,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受到一种挑战的担忧!
刘备倒不是官迷,对自身的官职地位没有太大奢望。但佛教利用民望阻挡赵军、利用百姓对抗赵王,还是让他有些警醒担忧!
刘备一路从幽州走来到徐州,与赵王刘羽有过敌对、有过联盟,对其十分熟悉。
他知道赵王是真正的仁王,是以天下、国家、百姓为出发点的!
赵王爱戴百姓、为政宽仁,并且为人简朴,没有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以他的地位,什么荣华富贵、养尊处优做不到?也没有人会质疑非议什么!
但没有!
刘备记的很清楚,刘羽曾经说过让他刻骨铭心的话“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这句话的意思是,楚王喜爱腰细的苗条大臣,宫中人为了讨楚王喜欢节食减肥,以至于有饿死者。
赵王想说——上有所好,下面争相仿效、迎合。上行下效,只会出现腐败,鱼肉百姓的事情!
刘备也一直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就是这样的仁王,这样恪守本心,保持初心的仁王。竟然在徐州折戟沉沙,被佛教利用民望打击,那些百姓们竟被蛊惑攻击赵王!
这是利用百姓们对信息摄取的难度,利用信息差,来将自己的未来葬送,来将真正可以挽救他们,可以带领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未来葬送!
刘备不得不为之警醒,他甚至担心天高皇帝远,自己这位徐州牧已经被架空,还犹未可知!
正是带着这种担忧,当得知赵云等将受到百姓们攻击,赵军难以对徐州形成蚕食后,刘备压力大减、威胁减弱,也准备暗中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这时候正好是春耕时节,他也想要去看看百姓们的劳作农事。
大汉毕竟是农耕文明,农业乃是重中之重,国之根本。对于徐州而言,这里虽然是四战之地,但也是膏腴之地,春耕尤为重要。
这一次体察民情、微服私访,刘备只是将关张和孙乾简雍带上,人多眼杂,必定会走漏风声,起不到微服私访的效果。
他们一路出彭城,往乡下行去。田埂中有农夫扛着锄头走过、田野中有农户正在翻耕、水渠旁有农户正在饮水浇灌,忙碌的热火朝天。
这充满乡土气息的画面,反而让刘备静下心来了。
往日的喧嚣,纷战,尔虞我诈的争权夺利,全部都抛之脑后,只剩下这一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黔首百姓的生活画面。
让刘备有些欣喜的是,这些百姓们使用的农具,已经升级到曲辕犁。
赵王的发明创造,不仅提升了治下辖地的农业效率。其实也在推广中,让天下各州各郡都受益匪浅。曲辕犁并不繁琐,仿造容易。
刘羽也没有敝帚自珍的想法,或许这么做会提升敌对势力的农业水平。但这么做同样也可以让天下各州各郡的百姓们,可以得到受益。
曲辕犁比起直辕犁,可以节省更多时间和人力物力。而这些都能带给百姓们更多的家庭收入,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展副业。
福祸相依。
这也让刘备对赵王的胸怀有些感叹不已!
赵王是站在天下、站在国家、站在百姓们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利益、站在私人的角度。
这是一位胸怀天下苍生的伟人!
反观其他诸侯势力,一直还沉浸在己方势力的利益至上。而不是天下、不是国家和百姓。
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差距!
除了曲辕犁,赵王发明创造的筒车、化肥等,都对农业有着极大的提升。
说句不夸张的话,赵王此举,让亩产翻了一倍有余。并且百姓们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少,这无疑可以提升他们的收入。
若是在配合上摊丁入亩……
刘备想到这里,原本静下心来的情绪,又有些不好起来了。
若是在配合上摊丁入亩,不仅可以遏制世家豪强土地兼并、巧取豪夺,也可以减轻百姓们的负担,提升他们的收入等等。
可惜刘备做不到!
莫说刘备,天下任何的势力,哪怕就是京师洛阳的汉帝,都做不到!
这不仅是与天下世家对立,也是在背叛自己的阶级地位,为了大汉天下、为了这个国家、为了黎民百姓。这才是让刘备最敬佩赵王的地方!
虽千万人吾往矣!
刘备一行人骑马从彭城入乡,田地逐渐的贫瘠,不如州城附近肥沃。甚至有些村镇附近是盐碱地,根本无法种植,强行种植收成也极少。
对于这些贫困地区,刘备是给予政策补贴,不说田赋全免,就连人头税等,都降低不少,为的就是减轻百姓们的压力。并且像曲辕犁、耕牛等,官府可以无偿租借等等。
刘备也一直在努力的让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或许他不如赵王有魄力、有足够的威望势力,可以强行推行摊丁入亩。
但他也在做着自己的努力。自己可以做到的最大努力!
“尊驾有礼。”
刘备在小桑村附近,见到一位在田埂边休息的中年人,将战马系在一旁桑树上后,一行人来到了此人面前。
那中年人一直望着刘备几位陌生人,虽然他们穿着打扮朴素,但有马匹骑乘,显然也是非富即贵的人家。不敢失礼,立刻起身回礼。
“不敢当不敢当。”中年人有些拘谨的行礼,“足下有何贵干?”
刘备倒没有直接开门见山,反而话家常似得与中年人攀谈起来,淡化距离感、拉近双方之间的熟悉感。而后旁敲侧击打听他的家庭收入等问题,但情况不容乐观。
此人姓李,属于一位自耕农,家庭年收入一万钱左右,包括耕作粮食收成,家禽养殖农副业,织布等纺织副业。看起来属于小康人家。
但问题是,年支出也很多。一家的口粮、食盐、衣着布匹等生存消费,留粮食种子、饲料、农具等支出,田赋、人头税等赋税支出,祭祀、人际关系、医药治病等额外支出。
总支出大概也在一万钱左右。
看起来似乎收支平衡,但万一遇上灾年呢?遇上意外治病耗尽家产呢?万一物价随着战争暴涨呢?
天灾人祸结果就是入不敷出。
事实也是如此,前几年徐州战乱,黄巾之乱、曹操屠城等等,以至于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没有余钱,他们连活着都很艰难。
中年人倒也幸运,战乱的时候,一家躲在山林中侥幸逃生。而后遇上刘备施展仁政,也算是勉强重新开始了。
刘备闻言后,紧皱眉头,他问道:“据说刘州牧免税三年,以你家庭条件和田地贫瘠程度,农具等可以无偿租借。理应可以富余才对,何至于入不敷出?”
“那些好事哪里能轮得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