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红衣大炮(1 / 2)
尽管曾铣此疏对实际需求可能有所夸大
但实际上,包括李之藻[,徐光启也分别对不同战事作出了类似的评估。
这说明了明军边防对火器需求量之盛
与此同时军器局、兵仗局的实际生产力也已经长期严重衰退,不仅数量无法满足定额,连质量也一落千丈
以至于到了万历时,中央军器制造机构的火器
“或宜于此而不宜于彼,或可以守而不可以攻,大者质重而难于致远,生者日久而多所毁裂。”
由此可见,在此时期,中央军器制造业的制造能力与军事实际需求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军器制造工业得到兴起的窗口
一些地方更是直接成为了区域军器制造的中心。
比如河州杂造局,每年造
涌珠炮52座
快枪359杆
箭1500支
弓弦300条
长牌40面
斩马刀40把
撒袋200副
甲250副
盔160顶
弓200张
其外还有延安军器局,榆林杂造局等,为边镇军需缺口提供了一定支援
万历四十六年,直隶巡按周师旦奏请宣府,大同两镇造完大将军、灭虏等炮,鸟铳、三眼铳等共12,753件,制造数量已超过盔甲、王恭二厂的产量[。
除此之外,南方的军器制造业也在地方官府的推动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崇祯三年徐光启说:
“大铳之法,来自海外西洋诸国。东事以来,澳夷屡次现铳效劳,流传入于天朝。近年海寇猖獗,两广督臣王尊德、福建抚臣熊文灿,依仿其法,大兴鼓铸。”
“(广东)工匠甚众,铁料尤精,价亦可省三分之一……不过数月,数千门(红夷炮)可致也。”
同年,受徐光启盛赞的两广总督王尊德向葡萄牙澳门当局借来了各式火炮用于仿制
其间雇佣粤匠仿铸铁质大炮200门[18]
福建巡抚熊文灿也组织仿造红夷号炮120门运往北京
到了明末,广东福建已经成为了明代先进火器的主要产地,中央军器制造业则已穷途末路。
何士晋指出:
“自今以后,两厂止存匠头八十名,以供造办……军伴等项三百九十五名,以供杂差。”
地方军器制造业多为私人经办,采用早期的资本主义雇佣制,具体制造数额和种类难以计数
但根据天启二年三月十四日,工部开列自万历四十六年到天启元年,因辽东战事发往广宁以资补充的火器数量,
我们仍可以略知一二。
天威大将军10位
轰雷三将军330位
飞电四将军384位
捷胜五将军400位
灭虏炮、虎蹲炮、旋风炮、神炮、威远炮、涌珠炮、翼虎炮共9,960位
铁铳540位
鸟铳6,425门
五龙枪、夹靶枪、双头枪、铁鞭枪、钩枪、快枪、长枪、三四眼枪、旗枪共34,052杆
大小佛郎机4,090架
硝黄1,683,158斤
火药90,500斤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火药90,500斤
大小铅弹、铁弹1,395,568个
不包括辽东经略使、巡抚在本地备办的火器
根据周远廉,孙文良,李治亨几位著名史学家的考究和统计,
辽东战争中明朝政府调往战场的火器有
各式大炮1,8154门
佛郎机4,090架
枪类火器2,080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