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 清朝谁也没感觉(1 / 2)
有意思的是,傅增湘、沈尹默都是满清时代的人,傅增湘还中过进士。
他们对大清的灭亡没有任何感觉,对大清本身也没有任何认同,反而对大明有强烈的认同感。
因为汉人??的血脉觉醒了。
清朝无论何时都是一个寄生虫。
这两个人不能代表所有满清遗老的内心,但是可以反映大致的士大夫心态。
根据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观点,清代的政治体制是满汉分治的部族政权,汉族在这个体制中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以乾隆年间为例,军机处的领班大臣禁止汉人担任。张廷玉在雍正时期担任过领班大臣,但是在乾隆时代就没有机会担任。
直到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的时代,满族人才青黄不接的时候,乾隆爷才开了禁令,让刘统勋做了领班。
同样道理,李鸿章做了那么多供献,他一生都没有进入军机处。
正是这种对汉族士大夫相对封闭的政权组织模式,导致了士大夫对清政府的高度不认同。
以至于抗日战争时期,很多知识分子依然是怀念崇祯,将崇祯的地位提得更高了,以告诉国民要有骨气,不做亡国奴。
所以说,民国士大夫心中的故国是大明而不是大清。
还有明朝财政是从哪里烂掉的。
西安四卫,旧有屯军二万四千,田二万余顷,其后田归豪右,军尽虚籍。传庭厘得军万一千有奇,岁收屯课银十四万余。
帝大喜,增秩,赉银币。杨嗣昌条上方略,期百日平贼。传庭移书争之,嗣昌大忤。部议,秦抚当一面,募土著万人,给饷银二十三万。
传庭知其不可用也乃核帑藏蠲赎锾得银四万八千市马募兵自办灭贼具不用部议会诸。
抚报募兵及额传庭疏独不至嗣昌言军法不行于秦。
自请白衣领职,以激帝怒。传庭奏曰:“使臣如他抚,籍郡县民兵上之,遂谓及额,则臣先所报屯兵已及额矣。况更有募练马步军,数且逾万,何尝不遵部议。”嗣昌无以难,然衔之弥甚。
孙传庭高举“祖制”大旗,号称“地不容失一亩,粮不容失一粒”,在收集了陕西所有土地卷宗之后,开始按照卷册疯狂的收取军屯土地。
然而清理军屯无异于捅马蜂窝,侵占军屯的本就是各级官员将领,而他们又往往牵扯着更高的官员。
结果,孙传庭不讲任何情面,在几乎得罪了满朝文武的情况下,用了三年时间,几乎收回了所有的军屯土地,并清理出四十五万两白银。
而杨嗣昌在这期间还屡屡的给孙传庭使绊子。
就这种情况下,明朝的最后一幅家当秦军居然就这么组建起来了。
这还是明末穷的出了名的陕西。就存在着这么多油水。
管中窥豹,明末哪里没钱了?说崇祯自己不会搞钱不冤吧。
值得一提的是清屯充饷的时间崇祯九年,清军已然入塞多次了。
明朝已经进入了灭亡的倒计时。崇祯的衣服上都出了补丁了。
还有一个小例子就是卢象升。
卢象升因“剿匪”有功升任兵部侍郎,调到宣大防御清军,到了宣大一看心都凉了。
(边墙毫无足持,寥寥戎卒防兵,鹑衣百结,部伍混杂不齐,一路将营马不过百匹,羸弱不堪,加鞭即倒)士兵们穷困潦倒,很久没发饷了,指望着朝廷那是指望不上了。
所谓关宁铁骑的债朝廷还没还完呢。只能自己想办法,宣府大同是前线远不如西安,地小而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