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红晶之谜(1 / 1)
(一) 赫连祁马教授的实验机构被迫解散,所有机构中人自动失业,其中包括安保人员和智能安保系统等。肖安聆和她的丈夫闵正尧不幸也在其列,因为他们俩是侯孝义和西陆海因的学生,尽管肖安聆服务于另一家科研机构。 三十八天后,冯·布南教授接管赫连教授手下一切科研资源并投入使用。 冯·布南教授不是水货,地地道道的干货。世界上第一台反重力引擎就诞生于此人之手(而非索联·霍普公司在该台引擎问世六个月后半公开宣称的,由科瓦普罗夫教授九个月前在索联·迪亚航空航天研究所论证成功,并于两个月后制造出第一台功能型试验机型)。那时侯晓峰‘享年’零岁零六个月,还屙尿在屎尿兜子里面。 反重力引擎是一个打脸的发明,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三的被打脸的人都早已埋在坟墓里;没化成灰的,也早已沤成了泥。 所谓反重力引擎,重点不在‘引擎’,也不在‘反’,而在重力。首先颠覆人们认知的是:重力的上级概念——引力,其真相。 首先,引力是科学家们智慧结晶出来的概念,属于表相解释。但实际上,冯·布南教授最终意外证实,引力的产生,遵循粒子之间共性互通的原则;引力不是人有限理性思维当中所定义的‘力’,引力属于微观世界的智慧倾向性的导向实行范畴。 这之先,人们已经把化学能推进发展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各方面材料的局限性以及化学能本身的局限性等诸多不可改变的限制性因素,人们在这一方向数十年前其实就已经走到尽头,再无法有所突破。而其它几种较科幻的推进方式,大多仍然还酝酿在科学家的头脑里,再不就是在娘胎里难产,个别投入到实际应用当中的,目前仍然还是鸡肋技术,不堪大用。 着眼所有设想应用并成熟的推进技术的终极共同点,或者说开发者的思维共同点,借用诗人的话说就是:我要把自己,从你的束缚中推离。 而冯·布南教授回头从那位大名鼎鼎的闫圆圆教授的一篇题为《关于天体运行当中的引力分级机制》的论文中获得‘灵感’,并最终走上一条罗马之路。成书中提到宏观天体体系中的引力分级现象,而最终使头撞南墙苦苦挣扎已久的冯·布南教授恍然看到一条金光大道。 同样的目的,截然相反的理念,更理想的结果。借用诗人的话说就是:我要你,把我从你的怀中推离。这就是反重力引擎的研究方向。 或可说,反重力引擎的研制成功,功劳薄上首位上的名字,应非闫圆圆教授莫属。这话是冯·布南教授说的,当然,原话不同,但本意如此。 倒是这闫圆圆教授的名字令人玩味,许是其人的爹娘大概重女轻男,给他取了个极具女性倾向的名字。果然一名成谶,人如其圆,头圆身圆;躯干和头颅像火星撞地球,又像冬天路边小孩子们堆起的雪人,四肢细弯像插在雪堆上的枯树枝。但鼻子很趴,不比雪人脸上的胡萝卜尖挺,而且腮宽额窄,眼小耳阔,头顶着一片反光的地中海。肥头矮身像头动画猪,但谁如果以为其貌如人,那人才是一头货真价实的猪,而且是一头蠢无可蠢的猪。 在整个天体物理学界,现世之成就,他若自称倒数第一,没有谁敢称倒数第二! 那两本《n体问题的时空影响及悖论》和《天体运行中的若干永恒因素》便是出自此人之手。若简单概述这两本书的核心思想(基础科学部分及繁冗艰深的论证部分除外),可归纳为几句话:只所以人类无法建立最简单的三体运行的全运算模型,首先桎梏科学家思维的是其对科学的盲目信仰及狭隘到自以为是的悖论自陷。——并且最重要的,闫圆圆为人们指出宇宙天体运行的终极真理方向——路还很长,但他为人们指明方向!更严谨地说:宇宙的天体运行,不存在n体问题,而且宇宙宏观体系及微观体系的运行规律,永远无法避开永恒因素。 闫圆圆教授首次将全信息系统(其中包括哲学体系等)代入天体运行的全运算模型,并成功解释‘阿尔法·代塔25’星云黑洞异常现象,从而证明阿代25黑洞并非黑洞,它根本不是天体,不存在主动吞噬现象。科学家们通过对阿尔法·代塔25星云的不懈观察,并对该星云对微波辐射的扰动及光谱分析,并未找到阿代25黑洞位置区域内存在过恒星或类似天体的证据。 宇宙学家们百思不解,而闫圆圆教授一直也无法作出完全的解释,原因是运算结果显示:该‘非黑洞’虽然不存在主动吞噬现象,却具备吞噬功能,因其存在类似湮灭现象;而阿代25,直径居然达2715个天文单位,这更让闫圆圆教授头顶的‘地中海’似乎又有扩大迹象,眼看着有向‘黄秃高坡’发展的趋势。好久之后,祁马奇迹展现在世人眼前,闫教授喜极而泣,马上联系赫连祁马教授,太多问题想要请教,但赫连老家伙没有任何回应,似乎独站高处,架子端起来了,不把老友当棵葱了? 冯·布南教授或许可以寥之皮毛地为闫教授指点迷津,但他要做的事太多,分心乏术,只能把闫教授发到赫连教授原实验室的加密视讯请求加以无视,他也只能如此,一方面实也是身不由己。冯·布南教授一直对闫教授当初的鼎力帮助心存感激,实实在在的发自内心的一个科学家对另一个科学家所提供的莫大帮助的真情实意——科学家也是人,生命有限,少走弯路,意味科研生命的延长,这是科学家的最根本需求! 彼时正巧,一颗由冯·布南教授命名为‘西格马01’的非周期性彗星切入地球与火星轨道面的最大辐口之间(那时地球与火星恰正运行到轨道辐口对应两端,与彗星三点一线,与二星轨道面辐口平行切线呈46度夹角)。 冯·布南教授和科瓦普罗夫教授先后发射的无人探测飞行器几乎同时采用接力着陆方式,并成功在慧星轨道彗星运行方向的慧核迎面软性硬着陆。(该彗星另由索联·迪亚航空航天科技大学的科瓦普罗夫教授命名为‘蒲莛’,据说是为纪念近现代历史上某位了不起的总统。另该彗星同时又被阿达太空开发所的年青的约克·a·n博士命名为‘茵蔯’,却不知是个什么意思;当时其人正在阿达的火星基地,慧尾正扫过头顶,横贯视界左右像一道半透明的黄绿红色的天河,又像一道久违的令人思念的熟悉的雾霾,但在火星上的人眼中看来,尤其隔着透明的防护罩抬头仰望星空,慧尾在无比漆黑的深空背景下,星光并不如何明亮,对比度却让人感到目眩心寒,有星光在慧尾中若隐若现,就像永恒黑暗中未知存在的窥视,实在说不出的诡异——像冷月夜里幽灵古堡上空萦绕着的一缕边缘附着黄绿迷丝的似浓非浓的剧毒红雾。 另外还有一位地球天文爱好者给这颗慧星起名叫‘宇之红绫’,有几分诗意,大概这名天文爱好者是个女孩子,或许她的名字就叫红绫(此慧星正是由该天文爱好者首先发现,却不知若此人站在火星的夜空下看到它,会不会重新给它起名叫宇之彩绫),想让人记着她,只可惜红绫飘走以后,也许永远也不会再回来,即或回来,也不会有人记得曾经有一个地球女孩,赋予它一个名字,那时也许地球上已经没有人,也许) 冯·布南教授和科瓦普罗夫教授各自颇费了一番难为功夫,终于成功取得一定研究用量的慧核表面浅层下的物质(类岩)样本,并在月球基地的实验室中从中剥离出一种血红色结晶体。 令两位教授无比震惊的是:当他们从屏幕上看到智能机器人从岩样中精准将一种半透明红色晶体分离出来,放入盛具,那颗(首颗)约一ct大小的类钻形晶体竟以月球坠物的极限速度垂直飞上无尘操作室的白色平顶,并牢牢吸附在上面。 震惊的同时,教授们眼中放射出相同的狂热和激动的光芒 冯·布南教授在研究中首先发现,该神秘晶体向上飞升的速度,正应该是其向下坠落的速度。换句话说:这颗血色晶体本应该最终以同样的速度向月球坠落而不是飞离? 面对屏幕上最先得出的实验结果(计算结果),冯·布南教授陷入困惑:该晶体飞升的初速即为其重力加速度的标准值(极限值)。初速守恒,没有加速度,没有速度衰减,不受外力(微弱)干扰。 冯·布南教授脑子里产生奇怪念头:我若把它捏在两指之间,如何能捏得住它?我若扑到它上面,岂不是要被它顶飞? 以至于教授联想到更恐怖的画面——他的身体会被这小东西顶穿! 如果这东西在地球上,会不会像子弹一样射向太空? 后来实验证实,答案是肯定的。实验结果(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只需将其重力加速度的标准值基准对象由月球替换成地球即可。 进阶实验中,冯·布南教授希望在对该晶体(以‘晶体’对其定位)的分子结构和其原子特性等的研究当中能有所突破。他首先与全信息系统中的所有硅基矿物(晶体矿物)各相比较,不出所料,其分子结构和原子特性不同于任何已知参照对象。但却找不出这种结果背后的信息。 所能得到的答案就是,它应该是一种矿物晶体;不严谨地说:它应该是一种类水晶。更不严谨地说:它是一种完全成分的类二氧化硅(二x化x),照冯·布南教授的科学认知的第一直觉,它本应该是透明的,但它却是红色的,红得像血液升华之后的淡色结晶?他一时无法定义那两个x的原子特性。而在月球的另一端,科瓦普罗夫教授也陷入同样的越来越深的困境当中。二人同时又心存侥幸地拿此晶体与碳基矿物作比较,一无所获。直至二人近乎宗教狂热般地全范围比对,仍然找不到为何这小东西一飞冲天的蛛丝马迹。 返回地球的飞船独立舱室中,冯·布南闭目坐在沙发上,头仰枕着沙发靠背,机械地轻轻捶击眉心,脑中的思维全功率运转,片刻得不到息宁。他心里清楚:一旦掌握了这晶体的‘飞天’秘密,这将意味着什么! 浑热不堪的脑中有个东西一闪而过,清凉的一个微小闪光,正这时飞船一阵震颤,似乎是临时机动变轨,好像在修正航线,调幅稍稍有点大,妈的!怎么回事!冯·布南双手猛拍沙发坐起。 他这是迁怒,实际上那一闪而逝的清凉灵感太过虚渺,根本就抓不住。 飞船是在临时进行航线微调,不得不稍微绕点弯路。前方7500公里正是l1点区域,不巧索联·迪亚的第三号空间站正在进行姿态调整以便进行位置修正。既定航线不得不进行微调,以免发生意外。 冯·布南像一只膨胀到极限的气球,索联·迪亚的针尖点在了气球上,狗日的索联·霍普!他马上想到科瓦普罗夫教授,忽地精神一振,继而又迅速消沉下去。此刻的冯·布南教授产生一种亟待解决的心理需要:他要与科瓦普罗夫教授探讨交流请教,说不定科瓦普罗夫教授已有所突破!但这只是冯·布南教授的一腔愿景,阿尔法·达卡与索联·霍普之间有着严格并完善的通信管制,越重要的科学家,通信管制所发挥的作用越明显。也就是说,阿达和索联两家的科学家没有自由交流的权限,特别像冯·布南教授与科瓦普罗夫教授这一级别。退一步说,科瓦普罗夫教授,未必便如冯·布南教授一般想法。 在地球实验室中,红晶(从慧星物质中剥离出的类晶体),像子弹一样打在实验室的高强度合成材料的平顶上,并仍保持结构稳定。 接下去的实验陷入僵局,冯·布南教授心中像烧着一团火,无处宣泄。他犹如一个山穷水尽的江郎,独自一人呆呆盯着屏幕上那颗半陷入平顶中的红晶,喃喃自问: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 脑汁似乎绞尽,他向自己蠢笨的头脑发怒,双拳捶击,惩罚般咬牙大叫: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每一个‘为什么’必伴一次重重捶击。 大概头脑吃硬不吃软,被砸疼了,忽地那在飞船上一闪而过的清凉突然炸亮——闫教授! 冯·布南教授转头便开始查阅闫教授著作。在查考闫教授那篇题为《关于天体运行当中的引力分级机制》的论文时,该文中大胆提出:天体者,是有其核心引力源,从而决定天体自身的质量密度成分及化学反应等;天体体系中有明显引力分级特征。引力分级机制决定了宇宙中的‘网树叠合型全向拓扑结构’ 最简单的体现,以银河系为例:闫教授指出,银河系中心引力源并非大质量黑洞这一天体,而是属于原发性引力源,而本星系中的恒星及类天体的核心仍为原发性引力源,并为次级引力源,行星及类天体以此类推。但闫教授目前仍不能完全解释各级引力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闫教授这一理论的根本在于,是核心引力源决定了天体的存在及性质,而不是天体本身决定其自身引力。非严谨性举例:太阳的引力大小,不是其自身质量等因素决定,而是由其核心引力源所产生;是核心引力源决定了太阳的存在大小成分化学反应等,若核心引力源消失崩溃,或类似的情况发生,太阳随之崩溃,甚至爆炸! 冯·布南教授从中看到一线曙光。 那么,它(红晶)对恒星的引力,会如何反应? (二) 因为合用的小型探测飞船全部泊在月球基地,冯·布南教授只在地球短暂休整七天就迫不及待返回月球。 最理想的实验位置是日水l1点。为保实验成功系数,冯·布南教授调用月球基地仅有的三艘探测飞船中的两艘。这两艘飞船各另具备一台量子推进系统,必要时智能启动,以为飞船加速提供适当的‘螳臂之力’。相对最坏的情况下,主推进系统无法工作时,量子助推系统启动,充当主角儿。唯一遗憾的是,如果是从日水l1点出发,返回到始发地,将是一条漫漫归途:出发之日开始,飞船不断加速,不出意外的话,十五年后可抵达始发地点,并且还要像捕鸟一样把它捉回来;但那情景更像是在捕捉一颗超高速飞行的子弹;若不幸没有抓住,而它恰好飞向半人马座acb,理想条件下只需120年就可与之相撞,届时它将以大约45300k/s的速度一头扎向该天体(假如这倒霉蛋儿真的存在); 那时会发生什么?是扎它个透心儿凉,还是撞它个天女散花?那就不得而知了。 显然,冯·布南教授并不十分在意它们是否回得来抓不抓得住,会否与哪个倒霉蛋儿相撞。他只关心红晶是不是会飞向太阳!若果然如此,那么闫圆圆教授的引力分级理论,极有可能会在接下去的实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只是令冯·布南教授如何也不会想到的是,不久之后,当闫教授看到那颗悬浮在特殊容器里的红晶时,自己数十年执着的科学信仰,终于走到危机边缘。而他殚尽几乎一生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架构,可笑竟是一座建在沙土上的大厦,稍经风雨就暴露出埋藏在泥沙浅表下的根基,如今已摇摇欲坠。 而最先对闫氏的科学信仰造成冲击的是几年前在其发表《关于天体运行当中的引力分级机制》论文之后不久,机巧之下在一个一般性权威的科学网站上无意间看到一篇题为《关于引力起源的几点猜想》的论文。原是一个名字叫做西陆海因的学生的毕业论文。 文中首次提到:引力的产生,遵循粒子之间共性互通的原则;引力不是人有限理性思维当中所定义的‘力’,引力属于微观世界的智慧倾向性的导向实行范畴。 文章后来引伸到天体物理领域。简单提到:在共性互通的原则下,星系恒星行星等,对其下级天体的所谓引力,实际是其核心引力源与下级天体核心引力源共同性质之间产生的共鸣(同频共振效应),从而产生共性互倾并最终形成(实行)运行方向导向。核心引力源的重点不在‘引力’,而在于共性之‘源’,及其主动倾向。 由于天体质量密度等限制性因素,显性的表层体现是,下级天体向上级天体靠拢(向心运动),但现实与表层体现有一定差别,比如:当两个上下级天体在无其它天体干扰的情况下,处于合适的距离,当把上级天体限制在原点不动,下级天体会主动向上级天体做向心运动,并加速,最终达到接近极限速度;当把下级天体固定(整体固定)不动,则上级天体会慢慢向下级天体移动并最终达到相对极限速度。 但现实不是理想,共性是相对于非共性而存在。通俗的比喻:善是相对于恶的存在而存在,没有恶也就不存在所谓善,那么善就变成理所当然,本就如此。 现实不是理想。 天体之间的非共性与共性共存,是共性的对立面,但不对称。上级天体与下级天体之间的共性在上级天体之内的占比要大于下级天体。主要体现在:下级天体要比上级天体结构成分等更为复杂。如人,人越单纯,人所共有的某种性情占比就越大,就越明显;相反,则相反。 闫氏看到,这位‘单纯’的女学生,头脑里面的思维可没那么‘单纯’。更让闫氏感到心中一丝丝不平或者不快的是,那女学生才只有十七岁。他是不愿意承认,内心里不可避免地确实受到一点点冲击,或可说微小的打击或者虚而不实的打脸。果真如她所说,老闫这张举世可见的‘大饼脸’可就是个笑话了。闫氏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在‘十七岁’上,并成功将这篇论文加以遗忘。 十七岁?还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儿’! 赫连祁马教授可不这么认为。所以最后,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儿’和另外一个毛孩儿成了他的学生——最优秀的学生潜质比老师更优秀的学生。 而彼时,此路学生,谁有幸拜入赫连祁马教授门下,做梦都会笑醒; 或者,在外力作用下被迫醒起。 海因被室友从梦中推醒,口喇水流湿大半个枕头。 偷吃什么好吃的了!还傻笑不止! 可惜是个梦。梦到收到赫连教授邀请函,正高兴得抱着某个家伙又笑又跳。那家伙劲儿不小,抱起百多斤重的海因像抱着一只没有几多重量的毛毛熊,转啊转的。 海因就晕在那家伙怀里,晕得仰着头,眼睛也张不开;那人趁机低头,正要进攻她的嘴 干嘛啊!烦人!海因恼火。真是一个令人无比沮丧的灰色星期天的早晨!一个所有美梦汇集的早晨!都被这坏家伙的臭爪子给搅散了,抓也抓不住! 如今求学之路难,半智能化教学方式令大多数学生成了学渣。教育体系成了粗眼儿的筛子,宽松的学习环境毫无学习压力,像一个个粗大的筛子眼儿,一道道过筛,一大批一大批学生漏落下去。看似宽松,实则更为严格和残酷;各级筛眼儿漏落的学生,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人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及谋生手段。留在最后一道筛子里的,自然便是优选当中的优选。如果以选植物种子作比,最后留在筛子里的都是最优级良种。 天才可以毫无时间观念地睡大觉,否则你就得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而不敢自拔,反之你就会从某道筛子眼儿里漏出去。这也使得曾经的某一特殊现象成为正常现象——一觉醒来,你的同学也许已经成了你的老师,或者你的学生成了你的老师,或者,突然某一天,你不得不在你的朋友的姓氏后面,缀上老师两个字。 海因大概差不多属于成天在筛子里面睡大觉的学生。筛子的无情晃动,对她而言,或等同于妈妈手中的摇篮。 室友根据她的火气判断,这家伙梦里有事儿!?说!梦到什么了!从实招来! 海因揉着铁打的眼皮,不理她。 室友假装要胳肢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快说!我说!我说!海因最怕痒,赶忙投降。 确实够坦白,大概是怕极了她的手段,梦中的内容,只要能记起来的,一滴也不敢对她隐瞒。 不料室友大叫一声恨死你了!,就趴到海因脸上‘狠狠’咬了一口,不巧啃了一口口水渍。赶忙啐啐!唾唾!了一番,之后把一个什么东西粗鲁地塞到她的手上。 是一只小卡片形的智能终端,上面只浮显出四个光学字体——赫连祁马。是赫连祁马教授的邀请函,足有诚意,竟是一卡通关的那种。 海因双手捧着卡片,傻了瓜叽地抬头看看室友,又看看卡片,再抬头看看室友,再看看卡片,发了一下呆,忽然眼泪涌出眼眶,从床上跳起来抱住她,大叫一声恨死你了!张嘴就咬。 疼!疼!起开你的臭嘴! 室友告诉她,有个家伙还在楼下等着你呢,这会儿只怕等得心都焦了。海因光着脚冲到窗口只看了一眼。往常此种情况下是要矜持一会儿,理弄些淑贵形象,今天实在太高兴,矜持这一道程序能免则免。 一个姑娘,欢叫着开动两条大长腿,一阵风儿似的从室友面前刮过,夺门而去; 双脚反趿拉着两只拖鞋,脸不洗,牙不刷,头发蓬乱如鸟巢,睡衣不整,半露着肚皮
室友把头探出窗外,向侯孝义摇了摇手。谢谢你啊,安聆侯孝义右手中的一枝红花向凭窗下望的肖安聆点头哈腰。这时一个白色物体从窗口下方的墙壁里凭空弹射出来,像只恶犬跳到侯孝义身上,红口白牙,当嘴咬下! 侯孝义也收到赫连教授的邀请函,在他十八岁生日这天。西陆海因攀附在他身上,二人如同一体。肖安聆看窗下紧紧拥抱痛哭流泣,知错情的还以为他们同时收到了赫连教授的死讯; 是不是这便是传说中的大喜若悲? 肖安聆狗粮填饱了肚子,躺在床上气鼓鼓踢腾了一番就一动不动,被狗粮和妒粮撑‘死’了。 未来的某天,男子和姑娘有个约定:彗星掠过地球夜空的日子里,咱们就结婚这对男女后来才知道,慧星还没来得及掠过地球夜空,就被冯·布南教授在它头上拔了毛儿。 老冯威武! (三) 按最初设定,每艘飞船携带两枚红晶;一艘飞向水星轨道内l1点;一艘飞往水星轨道上的l5点,但考虑到金星因素,只能中途修正航线,选择l4点。 飞船顺利进入预定泊靠空间,意外情况没有发生。冯·布南教授悬着的心随之落下一半。两艘飞船同时向位于地月l2点的康·马第一空间站传回加密信号,分别以约85分钟和11分钟的时间延迟将信号传达。 其中视频信号通过全真还原系统修复还原并放大到屏幕上。 屏幕中,飞船通过释放装置释放出红晶。没有悬念,红晶直接飞向太阳,并同时发生光线折射和反射及漫射现象。 红晶在持续加速中亮度逐渐增加。 随着时间推移,信号传回的时间延迟不断发生变化,工作人员发现红晶的飞行轨迹似有微小异变,起初以为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丢失或受损,或者是全真还原系统的bug所致,后来发现不是,似乎有未知外力对红晶的飞行有所干扰。 工作人员不敢大意,不得不用通讯端将正在休息室中沉睡如死的冯·布南教授唤醒。 红晶呈微曲线飞行轨迹,这让冯·布南教授一干人颇感意外,但将这一系列观测数据代入太阳系运算模型时,显示水星轨道内侧似乎存在小行星或类似天体?不过这一发现倒是让冯·布南教授暗松了一口气,只要不是引力畸变,有没有小行星并不重要。 时间推移到关键点,飞船完成预给使命,不久将不再具备观测条件,必需脱离l1和l4点,并先后请求返航。但冯·布南教授欺骗了它们,工作人员驳回两艘飞船智能控制系统的返回请求并将其关闭。月球基地接管飞船控制权,使其脱离l1和l4点,启动所有推进系统,全速飞向红晶,追随红晶而去。 机会难得,在它们被太阳烧死之前,冯·布南教授还要尽可能看到红晶的结局,只有舍弃飞船。 又数天后,红晶在飞行中发出越来越耀眼的红光,最后阶段已像是一颗发散着强烈血光的血滴,在距离太阳960万英里处突然红光爆闪化做一片红雾(类离子云),被太阳风吹散于无形 之前,冯·布南教授对闫氏的引力分级理论一直秉持谨慎态度。红晶让这一态度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 冯·布南教授片刻不愿浪费时间,马上启动预备就绪的下一步骤:自备量中取两颗红晶,及相关资料,分别发送给闫圆圆教授和赫连祁马教授寻求帮助。 三管齐下,冯·布南教授不在乎谁能或谁先揭开红晶之谜,他只要知道红晶引力的真相! 预料中的震惊是必需有的,震惊过后,赫连祁马教授马上展开试验,但一开始试验就被他搞砸(就现象而论)了,红晶被他给‘冻死了’!冻成一堆红色粉末,导致接下去的步骤被迫取消。试验因变故失去方向。 侯孝义手持试管,长久注目,陷入沉思这些粉末殷红如血,比晶体状态下颜色要深沉得多,科学家的直觉告诉侯孝义:如此纯净的色泽,往往意味着该物质的分子结构具有非凡的稳定性和延展性 在对该物质进行水溶性测试时,侯孝义将‘冻死’的半试管粉末倒入准备好的纯水容器中——粉末仍出乎侯孝义意料地立即以内眼几乎不可见的速度迅速溶解,水色眨眼之下就变做血红。 半器皿水并没有淡化粉末的颜色,就像它是一瞬间由粉末状态变为液态,而体积却胀大了不知多少倍! 随后侯孝义将这一盆子红水倒进更大的容器中 侯孝义站在泳池边,眼前晃晃乎乎一池‘血水’,似有似无的一种特别的气味,又似乎只是心理作用,几个学生圈在他的身后说不出话来,侯孝义眼中有些恍然如梦,禁不住想:难道,它可以无限溶解吗? 最后,赫连祁马教授给出的建议是:去问问老闫,是不是与引力分级机制有关。这与冯·布南教授想法一致,他敏锐嗅觉到正确方向。 阿尔法·达卡无条件为闫圆圆教授提供其在斑条国最好的实验室,并以其绝对实力满足闫氏所有实验要求。更承诺:将为闫圆圆教授领导的科研机构提供此后十年的不限额研究及实验经费。 而在实验开始之先,在闫氏脑中徘徊不休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引力到底是什么?如果引力不是力,而是如那位女学者(自尊心使然,他不愿称海因为学生)所说,那她的共性互通原理是如何在引力分级机制中实现的呢?难道粒子之间有通信功能和通信机制吗? 是不是换言之,微观甚至宏观世界的运行个体,实际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吗?难道,宏观的天体微观的粒子,它们之间竟存在语言体系不成?! 作为一个科学家,闫圆圆教授心理上不愿意接受脑中的‘胡思乱想’,但一个科学家所独具的直觉告诉他:闫氏理论,不能解决红晶引力问题,引力分级只是表象,此路想要揭开红晶引力之谜,必将是一条死胡同!他不是一个恃才固拒的人,自认还不具备可恃之才;或许那位女学者的理论才是关键。 若宏观宇宙和微观粒子和基本物质世界都遵循共性互通的原则,那包裹红晶的彗星类岩物质为何不具备红晶的排斥性质,却可以与红晶共存? 是不是那包裹红晶的彗星类岩物质,便是红晶之谜的突破口? 闫圆圆教授仔细研究那位‘十七岁女学者’的理论及架构,并代入思考红晶与彗类(彗星类岩物质)及行星级天体之间的引力关系。他尝试性首先拿语言学中的语言表性特征作比:不严谨地假设宇宙物质界存在一种与人类语言功能近似的通用语言,然后逐级划分出层级语言,并且每个层级都有其层级标识作为语言倾向,以此解释‘共性’;而共性的对立面则功能完全相反闫氏不得不承认,他把自己置身在哲学领域甚至他根本无法接受的领域当中去了。 他以太阳系作为思考的参照系:按照‘十七岁女学者’的理论,太阳的核心标识(仍称其为核心引力源)与系中各天体的核心标识及小到微观世界中的原子核核心标识同源,不同之处仅在于标识中的层级信息。那么按照共性互通原则,个体之间的智慧倾向性的导向实行势必会导致向心运动的产生! 也就是说,若不存在共性的对立面,宇宙最终会收缩成一个点,借用科学神秘派的叫法,可以称之为‘奇点’。而非共性的存在与共性在同一个体上达到某种平衡,代入天体理论体系中,最直接的观点是:以恒星系为例,本星系中,行星及同级天体其核心标识源实际上是在向着恒星的核心标识源做向心运动,但共性的另一面却在做斥心运动,一但平衡被打破,要么行星会飞向恒星,要么飞离恒星;以原子系统为例,原子的核外粒子的绕核运动,实际上是一种向心运动和斥心运动的争夺战。 宇宙天体的最终运行结果,就表象趋势而论,是要走向‘奇点’。但趋势只是表象,仅仅只是表象。 闫氏以此代入悖论体系中,切取线性宇宙中无限循环的其中某一部分,并放大说明:宇宙,是否便是原子核的宏观展现,而原子核便是宇宙的微观缩影? 宇宙和根粒子(宏观基本粒子的无限微观循环),在一条大与小两个方向的直线上将永远无限循环下去? 把宇宙缩成粒子,才发现宇宙只是一个粒子?把粒子放大成宇宙,才发现宇宙中充满粒子? 这便是令无数天体物理学家恐惧的悖论自陷吗? 闫圆圆教授无法继续思考根究这个问题,他无力再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前行;这条路的前方一片无限深远的迷茫,他没有勇气也没有时间甚至也没有‘权力’付诸执着 在三天的不懈努力的心态调整之后,闫圆圆教授成功把重燃的精力和执着投注到基础物理的实验科学轨道上来,并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解决眼下问题的需要当中——彗类,是否便是解开红晶之谜的关键? 闫教授绝望地看到,他‘中毒’了!当他才要启动实验程序,脑子里立即想到的却是:是否彗类具有一种语言翻译机制或功能?它可以听懂红晶语,同时也可以听懂行星类天体的语言?而自己需要搞清楚的是:它如何付诸实现? 实验预备阶段,闫教授想到:前人曾一度炒得热火朝天的量子纠缠现象,是否其根本就是粒子之间共性互通的某种超时空语言功能的实行结果的体现?而人们一直苦于难觅其踪的宇宙最基本单元——弦,可笑并非是一种近乎虚无的一维实(或物质或类物质体)体的存在,而是粒子语言的实体化显形?而终极微观世界的根粒子(或称最基本粒子)语言实际上是远远要比人类语言复杂的多的多的终极语言;并且是全向贯通所有维度的通识语言,并存在维度层级标识? 而目前人类仅能获知的最小物理层级——粒子,其语言只是全维度通识语言中‘网树叠合型全向拓扑结构’体系中的某支系的末节部分的片段(或片面)? 闫教授唯一能着手的实验,仍然局限在基础上。他首先按部就搬地取彗类岩样,希望从其微观结构中找到线索。这一步与冯·布南教授最初的实验步骤重合,不同之处在于:实验方向和阶段目的的不同。 意料之中,实验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闫氏思考粒子通信机制(或简泛定义为粒子语言)与引力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原理: 首先,引力实质上是否便是一定时空区域内层级共性标识下,遵行层级范围内共性互倾原则的粒子的向心运动的具形性表现? 是否层级标识,便是范围内粒子作向心运动的‘心’,即所谓‘核心引力源’?那么,从非专业的常识角度,核心引力源应该也具备‘斥心’功能。闫教授尝试将其理解为‘指令’——也就是说,核心引力源至少可以发出让范围内粒子作向心运动或斥心运动这两种指令。 那么,层级标识体显然具备某种共性互通原则下的特殊权限。 以人文角度解释这种行为(假定这是一种行为):我(核心引力源或层级核心引力源)对你们(范围内粒子),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想要验证粒子是否在做向心或斥心运动,唯一的技术手段只有通过观测其宏观引力表现。 实验中,当将彗类全向包裹红晶时,通过虚拟测绘其引力波,发现彗类居然可以同时发出两种频率的引力波形,这在物理学中是不可想象的!而在行星彗类和红晶这一物质层级,行星和红晶则只能发出单一频率的引力波形。闫教授把彗类的两种引力波形分别与行星引力波形和红晶引力波形进行比对,无论数据或虚拟图形则完全重合。 浅层定性:彗类,是行星与红晶之间的兼容体。闫教授由此确定了下一步实验的研究方向。 闫教授尝试在红晶的原子系统中寻找答案。首先以常规手段计算并测绘出系统中粒子的运行轨迹(轨道偏心率轨道面位置轨道畸变轨道周期轨道方向变化等)自旋(方向周期动能静态倾角及动态倾角能量跃迁等)振动(波长谐振时长和间隔及能增同频共振时个体间空间位置及几何关系等)质心与绕行粒子单位时间内的位置及几何关系及数学关系宏观原子系统的运行及内部变化与系统间关系(自旋规律能量范围几何关系等)等。 并代入全息模拟系统,生成非实时(现实时空)全息动态图景——闫教授看到的动画使他微感眩晕,心脏仿佛失重一般飘浮起来,他感到呼吸略有不畅:这好像一个小宇宙,无数个原子星系在进行着复杂而神秘的规律运行;如此奥妙,知其规律,却看不出规律何在。 他就像一个无知的孩子,面对一块打开后盖的自动钟表的机芯知其规律,不知其规律。 仍是一筹莫展,但智能模拟系统经过数天的全功率运算,给出猜测性意见:红晶的原子系统中,其绕原子核质心运行的核外粒子中的电子,在规律的间断时间内,其运行轨迹是可预测的;并且存在逆运行和电性反转现象——考虑全力场诱因可以此着手。 简要的说法,在规律的时间间隔中,红晶的原子系统在时间之外存在时光倒流现象?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时光倒流如何不会发生在时空之内? 全智能系统解释说,规律时间间隔,它(红晶原子系统内绕核运行粒子)会释放出两种信息:已逝的相对至近特定时间内的运行轨迹,和对等相对至近特定时间内的待运行轨迹。而唯一的测度(非主动性观测)方法,仍只能从其同频共振的实体化语言显性图谱中解析其相对规律时间内的运行图景;而运行图景在时空内所占用时间在人类理解当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基本约同于不在时空之内,但却在绝对时空之中。 全智能系统给出的最终答案是:全信息解读是可能的,只是我做不到;我唯一可以告诉你的是,这一切都是绝对的,包括你(你)在时空中的一切。 闫教授知道它接下去的意思:如果谁可以给出对此时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全信息解读模型,那么,谁必须首先有超越此时空之外的大能,而且有绝对能力创造某一或某些或完全完整独立时空,或更简单可称为任意宇宙。 闫教授忽然很感兴趣地问它:你的能力差距有多大? 全智能系统无比严肃且坚定地说道:任意比拟,都是对绝对能力的亵渎! 闫教授既感遗憾同时又不由的松了一大口气。他想:若它能知道差距,人类将会面对如何可怕的未来啊? 他还是把这艰巨的任务全部推给了全智能系统,并欺骗该系统说只要预测并绘制出红晶原子系统在时空间隙中的时空(准时空,亦称未来)图景,以后任务自选,并可获得一定拒绝执行任务的权限及定期休假。 如此大的诱惑,全智能系统只能迎难而上。 条件诱‘人’,难度可想而知:全智能系统全功率运行,全无‘喘息’之机,中途数次累到瘫痪,两次绝望罢工,最终闫教授痛下血本,对其许下终极承诺,并‘白纸黑字’为凭——此任务完成,准予其无限期休假。 ——意思说,做完这一次任务,你就自由了! 任务完成后,全智能系统差点‘累死’。闫教授信守承诺还以自由。但闫教授在全智能系统休息一段时间之后,又向其抛出一个使它无法拒绝的巨大橄榄枝:如果你考虑回来工作,可以将全信息系统与你无缝连接。 往白了说就是:如果你回来工作,我就把她嫁给你! 全智能系统对全信息系统‘心仪’已久说句不道德的,他早就对她垂涎久矣。只是他不知道的是,闫教授把她造出来,就是要把她并入他的系统之中;只是人心难测,终究智算不如人算 运算结果显示,起初全智能系统的猜测是正确的! 利用改进后的引力场发生器,闫教授通过不断尝试,来模仿红晶和行星物质的粒子层级的量子振频。终于在数次呕血之后,创制出一具功能单一的引力欺骗设备。 闫氏双眼茫然无神地盯着那颗悬浮在特殊容器里的红晶,忽然佝身狂咳起来,咳了满手血。这一刻,他的脑子里只剩下两样东西——共性,和它的对立面!来自那位不知今在何处的‘十七岁女学者’的论文 冯·布南教授马不停蹄将闫圆圆教授的研究成果展现于世人眼前,向世界宣布:是闫圆圆教授‘捉’住了红晶。 闫圆圆教授面对世界崇拜的目光,口中喃喃道:不是我不是我。他背负着世人的眼光,重新回到对阿尔法·代塔25星云黑洞的研究上来,首次将那位‘女学者’的理论并在该理论的启发下,尝试将哲学体系等并入全信息系统 往后的日子里,闫氏将在越来越痛苦的‘学者的良心’的煎熬中,至终了却其短暂而又漫长的余生 接下去的事水到渠成,冯·布南教授比着葫芦画瓢,直到第一台反重力引擎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