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残碟出水(1 / 2)
5月27日,凌晨时分。
借助夜幕掩饰,地星总署几名高官,与斯特劳尔家族元老会代表,一起到达某海域。
梅兰因负责打开密封门,舰队专业驾驶员将沉入海底几十年之久的老版战碟,秘密地启动,缓慢浮出海面。
在2艘战碟的护卫下,老版战碟悄悄驶离这处海洋,飞抵尼亚拉克大峡谷第二中心基地,一处巨大洞窟,由帝国舰队战士严密看管起来。
几名控制员,操控8名智能机器人,将战碟内放置了近2年的2艘小型飞碟配件全部搬出。
按照输入的组装图纸,分类摆放整齐,再一一打开箱子,对里面的配件信息逐个扫描对应,形成整个飞碟的全息结构图样。
整个飞碟呈豹纹金色,形似2m长半边型橄榄球,向地面板平整,向天一面中间隆起,四周呈下坡倾斜,最低边缘厚仅1m。
表面颜色涂料厚1公分,属植物纤维复合材料。
分2层,内层厚2公分,标注可承受1c高温1秒;
外层厚8公分,与外壳蜂窝突出部分平齐,保持美观实用,标注可吸收光波与射线能,同时承受6级撞击强度。
飞碟合金外壳厚约半米,中有夹层,标注可承受2c高温1秒,硬度与冲击强度同为9级。
外壳表面密布蜂窝突出,主要用于发射电磁场域、引力对抗、接收信息等功能。
飞碟尾部动力室,安装了2台粒子发动机,分别标注为初、中级夸克聚变力源。
巡航最高速度1km/s,恒星系内使用初级单发,综合利用光热,可连续航行1年;
动力室后面两间完全密封、静电静磁的舱室,一间是“相磁发射”装置,通过外壳突出部,在飞碟四周形成厚达5m的磁力场域,阻滞一切物理冲击,延缓高低温与电磁脉冲;
另一间是仿暗能量装置,对抗星球引力,主导飞碟起降。
此外,飞碟内还储能电池若干,分隔式排列,转化外壳吸收能量,储备待用,与粒子发动机共同为整碟提供能源供给。
飞碟可搭载2人以上,留存很多储物空间,驾驶飞碟仅需要1-2人便可,启动自动驾驶则更方便。
整体设计重在舒适安全,以防护为主,对于外部攻击,除了释放诱向靶以外,主要还是依靠抗打击能力。
飞碟底舱,装配一套小型高能弹发射装置,配备2枚自锁定高能弹,爆炸后可瞬间形成近3c高温持续5秒。
飞碟内部,共计配有1套太空服,生存时间根据原生体、一二代进化不同体质决定。
另外,还有一座逃生舱,可供2人在太空环境下生存一段时间。
整艘飞碟样式,与地星总署赠送的蓝色客碟基本一致,与星际现有普通标准飞碟大部分雷同。
飞碟合金材料提升1级,达到战碟标准。
最大的区别,是1台粒子发动机夸克聚变力源,上升到中级,实现了动力与速度的跨越。
就好像给1台普通轿车,安装了飞行涡轮发动机,立马将速度提升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驻守舰队几十名飞碟技术专家与维修人员,很快研究完这艘飞碟的所有架构。
他们作为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对2年前的中级夸克粒子发动机兴趣缺缺,唯独对碟体合金材料大加赞赏,认为这是古董级飞碟的最大优点,值得有钱人收藏。
整个白天,专家与维修人员,在大型机器人的协助下,精准地完成了全部组装任务。
智能机器人试驾一圈回来,在控制屏幕上,显示了116处轻微问题点。
综合评价得分,属于普通飞碟标准中的高级产品,而非高端产品。
随后是针对性解决组装缺陷,继续调试飞行,直到整体性能达到相对优良状态。
好在全部是帝国优秀的技术专家,解决技术难题不在话下。
毕竟存放时间太久了,部分内部配件多少有些衰退,组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其中72处地方,因为配件老旧,新式型号配件又配套不上,只能将就使用。
对于这种内部设施的配件,生产质量不是太过硬,只要不影响飞行安全,技术人员是不太在意它的缺陷隐患的,列出清单定期自查注意就行。
这里开始组装的同时,梅兰因也通过儿子,从护卫机甲“不离”处拷贝发来的模拟驾程里,熟悉掌握了自动巡航飞行操作程序。
等到傍晚完工后,她在驾驶员的培训下,沿着第二中心基地上空,飞行了2小时,算是勉强达到了合格线,能够独自将飞碟开回南港。
5月28日,上午。
梅兰因又强化训练了半天,直到教官比较满意了,这才放心地落回地面。
哥哥姐姐也都从未坐过外星飞碟,正好趁着梅兰因训练的机会,一起上天体会别样的超高速飞行感觉。
那种极端明显的噪音差别,让他们很快就给出了乘坐舒适感的高端标准。
另1艘飞碟,也快要扫尾了。
元老们无人愿意分配到自己名下,只好将其定为家族元老专用交通工具。
费用与价格分摊,可以大大减轻各人的资产偿还压力。
6名元老签署的还款协议,地星总署免费进行了公正。
百年后,谁都不敢拖欠,否则自己及后代名下的所有财产,都要划归斯特劳尔家族集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