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汉相公孙弘(1 / 2)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相薛泽去世。正所谓,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也不能一日无相。薛泽去世,汉相的位置空了出来。于是,刘彻为了更好开展朝廷工作,要物色一个新的人选。最终,一个人获得了胜出,他就是公孙弘。
此时,刘彻面临一个难题,能为汉相者,有一个前提条件:有侯爵身份。
而,公孙弘虽官居御使大夫,但,他没有战功,很难获得侯爵。按照大汉任用丞相的惯例,能当汉相的人,要有侯爵的身份。
按理说,平民出生的公孙弘,能够位居三公,已然是达到了人生巅峰。足以傲世,天下诸多男儿,成为读书人的表率。此时,公孙弘能够以七十多岁的高龄,且没有身份,没有背景,却能得到皇帝宠爱,位居三公,已然是幸事。然,刘彻和这位老人相处生涯中,极其满意。于是,刘彻不按常理出牌,让公孙弘再升一步,成为汉相。
刘彻虽说是皇帝,提拔一个人要按照祖制走。要不然,就会遭到群臣的反对。故而,刘彻遇到一个难题:既可以提拔公孙弘为汉相,遂了自己意愿。又可以堵住朝臣,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还能不违背祖制,被冠上不肖子孙的骂名。
这点小事,难不住刘彻身边的智囊团。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封公孙弘为侯。
可,公孙弘没有战功能封吗?
答案:不能。
高祖白马会盟明确表示:非刘氏不得为王,无功者不得为侯,若有违背誓言,天下人共击之。
这条祖宗之法,那怕是当皇帝也不能破。
有句话说的好,没办法,就去想办法。实在想不出来,就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办法。这些人的确给刘彻想了一个办法:公孙弘有功,足以封侯。
办法想出来了,总要给出理论依据,令天下人信服。
这些人给出了这样地解释:公孙弘七十多岁,若没有辅助皇帝的功劳,怎能位居三公。且,在这个位置上矜矜业业干了几年,还留下美名。
刘彻说公孙弘劳苦功高,谁敢反对。再者,先祖说了,没有军功不得封侯。并没有说,以相不可封侯。先祖没有说,就不等于破坏祖制。
故而,刘彻又开通了另外一条封侯之路:先祖武以军功封侯,文以德行褒侯。
武,可以封侯。文,为什么不能封侯。于是,刘彻有了理由,封公孙弘为侯。
那么,刘彻应该将公孙弘的封国,设在哪里?
这点小事,自然难不住刘彻。于是,刘彻将公孙弘侯国设在平津乡。平津乡归高成邑管,高成邑归勃海郡管。现在来介绍一下,勃海郡的来历。
河间国那些事
话说,汉文帝继位之后,以贾谊之策,众建诸侯,以弱之。汉文帝将赵国,封给六弟刘友的两个儿子。长子刘遂袭爵,封为赵王。老二刘辟疆,分割赵国固有疆域,设立河间国,东拼西凑,有三个郡:河间郡、广川郡、勃海郡。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刘辟疆去世,无子,国除。
汉景帝二年,加封老二刘德,复设河间国。栗姬生下三子,长子刘荣,儿子刘德,三子刘阏于。老大被诛杀,老三早死,唯独老二,没有遭受打击。
刘德有个荣誉称号:藏书家。
刘德德身份很尴尬,所以为了自保。他不参与皇室纷争,专注复兴文化事业。为了求古籍的真实性,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其足迹踏遍鲁、燕、赵、魏等诸侯国。
听说民间有古籍,他不仅重金买书,还命人誊抄一份留与百姓。对于那些嗜书如命,不愿卖书,他以理服人,从不以势欺人。
就这样,刘德复兴文化事业的名声远扬,古书收藏数量之多,遍及楼阁,其量可堪比朝廷。汉景帝十四子,唯独老二刘德荣获了藏书家的称号,且毕生不参与政治斗争,为复兴文化事业而奋斗。
刘德不争,名声太大,遭受朝廷猜忌。元光五年(公元前13年,在位二十六年的河间王刘德去世。
刘彻鉴于二哥一生努力,给他追封谥号为献。刘德去世,其子刘不害继位,在位四年,于元朔三年去世。其子,刘基袭爵,成为第三代河间王。
刘基,也是汉景帝孙子辈中,继位最早的人。
公孙弘被封平津侯,归河间国勃海郡高成邑管辖,食邑六百五十户。对于,刘彻这样的安排,身为侄孙儿的刘基,敢提反对意见吗?
答案:不敢。
就这样,刘彻开创了一个先例,以相封侯。而,公孙弘七十六岁的高龄,却能封侯,也成为了一段传奇。
公孙弘高升了,御史大夫的位置空了出来。而,一个人又被刘彻破格提拔。他就是番系。番系,是九江人,有一个官职:河东太守。
他做了一件事:上书朝廷,凿渠,缩短了长安与关东德漕运时间,且漕运河道安全。
刘彻召集郑当时,负责这件事。而,郑当时举荐了一个有名的水利专家:徐伯。
徐伯历经三年,完成了这项声势浩大且复杂的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完工,给长安带来了便利,尤其是河南之战前,保证了粮食能够第一时间送入长安。战后,又支援了朔方郡的修筑。番系立下如此大功,远非战功所能比拟,刘彻虽不能封他为侯,却给了他位立三公的机会。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刘彻重组朝廷班子,以公孙弘为汉相,以番系为御史大夫。公孙弘当上汉相后,努力表现自我,争取干出一番政绩。尽管,他七十六岁的高龄,依旧阻挡不了他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皇帝的事业散尽最后光芒。
按道理说,公孙弘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平步青云,封侯加爵,位列三公,且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汉相。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这个岁数,还能活多少光景。所以,主父偃显贵后,他要补偿自己以前吃过的苦,倒行逆施。而,公孙弘没有如此,依旧严格要求自我。他利用自己的权利,在自己的丞相府邸四方馆,招贤纳士,为读书人谋求进仕途之路。
进而,诞生了一个成语:东阁待贤。
据史料记载,公孙弘在丞相府建立了三馆,给他们取名钦贤馆、翘楚馆、接士馆。
所谓钦贤馆,从字面意思是用来接待最为贤德的人。
所谓翘楚馆,则是用来接待最有才华的人。
所谓接士馆,用来接待最有才能的人。
公孙弘在丞相府邸开东门,故而,又留下很多名字。比如,东阁、孙阁、丞相阁、平津阁。
公孙弘生活朴素,清茶淡饭,穿粗布麻衣。这不是说公孙弘很穷,而是象征他贤明。他把自己的钱,要么用来建馆,要么用来奉养招待宾客。故而,公孙弘又多了一个美名:布衣汉相。
然,不久后,又出现了一个小故事。进而诞生了一句谚语:宁逢恶宾,勿逢故人。
宁逢恶宾,勿逢故人
话说,公孙弘显贵后,自然有很多人来投奔,获求一官半职,谋个前程。其中,有一个人被记录下来,他叫高贺。
史料没有记载他和公孙弘之间的情谊,只说了两个字好友。好友前来投奔,公孙弘自然不能懈怠,要热情款待。
公孙弘是这样接待的:让他吃粗饭,盖布被。
这下,高贺不满意了。公孙弘乃汉相,有权有势,俸禄及高,不说吃山珍海味,盖绫罗绸缎。至少,大鱼大肉,美酒佳酿,少不了。
吃粗饭,盖布被。这些行为,只能说明一点:公孙弘显贵之后,看不起他。
高贺心里不是滋味,又知道公孙弘的老底,愤然离去。不久后,长安有这样的传言:内服貂裘,外着麻衣;内厨五鼎,外膳一肴。如此矫饰,何以示信?
这句话,出自朋友之口,有很深的市场。很快,这句话,在长安迅速传开,给公孙弘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原来,公孙弘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做的那些事,只为沽名钓誉。
有人听到这个消息,上奏朝廷,传到了皇帝刘彻哪里。不仅是公卿大臣、列侯信了,就连刘彻也产生了质疑。
刘彻给了公孙弘一次说话的机会,让他自证清白。答得不好,汉相这个位置,他是不能坐。
公孙弘开始了自我狡辩,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宁逢恶宾,勿逢故人。
从此,官场上就开始有这样的习语,这也成为官场文化。
当官的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当官后遇到故人。对方不仅对你没有敬重之心,稍有不顺之心,就会揭你老底,给你带来很强的负面影响。毕竟,你偷鸡摸狗,吃不起饭的黑历史,这位老友都知道。就好比如陈胜,落魄时,你可以跟他称兄道弟。他举旗造反,豪杰归于麾下,听他号令。没有自知之明的人,用以前的方式对待他,称呼他,等待他的结局,只有死。
后人,根据这句话,又诞生了八个字:故人相逢,不吉则凶。
公孙弘这句话,被后世传承下来,成为官场上的至理名言。而他的自我狡辩,也成功说服了皇帝,挽救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声望。
公孙弘躲过了这次公关危机,也给他提了一个醒。朝廷百官,对他毕恭毕敬。然,有一个人,依旧看不起他。这个人,就是汉武帝时期,拥有第一直臣称谓的汲黯。
汲黯当主爵都尉后那些事
汲黯,在前面讲过他的一些事迹,这里就不多说了。话说,汲黯被外调东海郡守,他在这个岗位上干出了这样的成绩:东海安定,秩序井然,官民称道,政声四扬。
有了晋升资本,汲黯被召回长安。建元六年,皇帝刘彻给汲黯安排了新工作:主爵都尉。
主爵都尉,位列九卿,其工作,主要是负责诸侯国各王及其子孙封爵夺爵等相关事宜。汲黯在这个位置上,处理了几件大事。如治理黄河水患。如田妢、窦婴相争,两败俱伤。又比如陈皇后巫蛊案,又牵连了很多人。还有伐匈奴,战败被牵扯到的诸侯。
这个职业,看似轻松,实则,一点不轻松。你要封爵夺爵,会牵扯很多人,稍微不注意,就会被人弹劾。
汲黯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好多年。据史料记载,汲黯在这个岗位上得罪了很多人。
其一,如皇帝刘彻。
刘彻对汲黯,又喜又畏。
喜的是他忠义直言,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让他听到来自下面真正的声音。故而,刘彻给了他最高评价:社稷之臣。
畏的是他说话的方式,总会令皇帝很头痛。很多时候,皇帝充满热情想要干一件大事,汲黯总会冷不丁的冒一句话来打击。
很多人都责怪汲黯,怎能说出这样扫兴的话,令皇帝生气。
汲黯这样回答:天子设置百官,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我已身居九卿,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我该说,还是会说!
据史料记载,刘彻对汲黯敬重到什么地步?
见其他大臣,他可以穿着随意,地点也可以任意选择。但,见汲黯,必须穿戴整齐,方能见面。
其二,如田妢。
窦太皇太后去世后,刘彻独揽大权,提拔田妢为汉相。
田妢的姐姐是皇太后,侄儿是皇帝,他的身份是武安侯兼任汉相。所以,很多公卿大臣见到田妢,总是毕恭毕敬,不敢得罪当朝权贵。而,汲黯见到田妢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不仅不行跪拜礼,还总会点出田妢的缺点。
田妢和窦婴相争,汲黯不顾大多数人的意见,按照内心准则行事,仗义执言替窦婴说话。所以,田妢恨汲黯,却不能动他。
其三,如卫青。
当卫青横扫匈奴,军功封侯,食邑近万户,兼任朝廷大将军,姐姐还是当今皇后,是当今权贵。汲黯犹如朝中一股清流,仍以平等身份与卫青相处,正常打招呼,没有半点巴结的意思。
有人看见后,就提醒他:天子想让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尊重益贵,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礼。
而,汲黯是这样回答:没有对大将军拱手行礼,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
这话,传到了卫青耳朵里。
有些人得势后,容易嚣张跋扈,不把其他人放在眼中。如果有人对他不敬,总会用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为难对方。但,卫青不同,他的人生遭遇,让他养成了谨慎、谦恭的个性。当卫青听到汲黯这样说,他没有生气,反而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
就连淮南王刘安对汲黯充满敬畏,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汲黯爱直言相谏,固守志节而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不正当的事情诱惑他。
所以,天下人知道,朝廷有一个人叫汲黯,且能够谏言,不为利动,敢在皇帝面前说这话,甚至出言批评皇帝。
汲黯得罪了这两个人,最终让他失去了主爵都尉这个职业。一个人叫公孙弘,另一个人叫张汤。
过节
汲黯位居九卿时,公孙弘还是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一般小吏。怎知,公孙弘不断升迁,与汲黯地位相同。及至后来,位列三公,超越了汲黯,还得以封侯。
当公孙弘好友那些话,传了出来,给他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这些话,也传到了汲黯耳朵里。正巧,刘彻将这件事拿来,寻问汲黯。汲黯对田妢、卫青如此显赫的权贵,不卑不亢,看不惯,也要说。甚至连皇帝都敢说,更何况公孙弘之辈。
汲黯看不惯公孙弘的做派,故而说了这样一句话: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汲黯这句话,给公孙弘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而,皇帝刘彻听后,也对公孙弘为人产生了质疑。
于是,公孙弘又被招入宫中问话。
高贺的话,已经让公孙弘遭受了强烈的负面舆论压力。而,汲黯位列九卿,他的话,打击力度更大。一旦,公孙弘不能很好应对,妥善处理公关危机。那么,他的仕途生涯,将会走到终点。
按道理说,有人说你的坏话,常人用的方式,用两个字:争辩。
就好像窦婴说田妢的坏话,田妢与之当庭争辩,闹得满朝皆知。
来看一下,公孙弘是如何利用语言艺术魅力,巧妙化解自己的公关危机。
据史料记载,公孙弘用了这样的方式。
其一,先大方承认汲黯说的话,他做的那些事,的确存有私心,是为了博得美名。
其二,以奢侈和节俭为话题,以论证臣子的能力。
为了使自己的理由更充分,且有说服力。公孙弘还提了两个历史人物:管仲和晏婴。
管仲生活奢侈,与齐王不相上下,他为齐相,却助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婴生活节俭,每天不吃两种以上的肉,他为齐相,依旧将齐国治理很好。
其三,赞美汲黯可贵的品性:直谏。
刘彻从公孙弘说话的方式,也看到了他很多优点。
比如,公孙弘胸怀坦荡,敢于承认自己做的那些事,就是为了博得美名。又比如,以管仲、晏婴为相说事,说明他研究的《公羊氏春秋》很透彻,学问很高。再比如,他称赞汲黯,反而彰显出他的胸襟,有容忍之度。
当然呢?公孙弘用的方式,说的那些话,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身公关危机。他,没那么高尚。但,在刘彻眼里,公孙弘有学问,品德高尚,宽宏大量。故而,公孙弘不仅利用这次机会,解决了自身危机,还博得皇帝好感,备受宠爱。
就这样,公孙弘和汲黯之间的过节,早已经种下。
反击
很快,公孙弘迎来反击汲黯的机会,果断出手。
皇帝刘彻在渥洼池中,得到了一匹马。而,这匹马与普通马,有所区别。这匹马,体态高大,骨骼不凡,毛呈红色,跑起来犹如一团烈火,能日行千里,汗流如血,唾沫呈赭色。
朝臣哪里见过这种马,皆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此马非人间所有,而是来于天上。
刘彻很高兴,将此马称为神马,还给它取名太乙天马,并让有音乐细胞的人,制作《太已之歌》,以示庆贺。
这本是一件令皇帝高兴的事。怎知,稷黯太过耿直,又来给皇帝泼冷水。
汲黯说了这样一句话:凡王者做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以诗为歌,协於宗庙,先帝百姓我能知其音?